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安全科学   199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83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83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 研究湿热对复合材料粘接修理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 在表面处理工艺中分别选择KH550和AC130两种偶联剂,设计制备一系列复合材料粘接修理试样.在温度为55℃、相对湿度为98%的环境试验箱中湿热处理72 h.测试湿热前后复合材料粘接修理结构的疲劳性能.结果 复合材料粘接修理后,采用KH550、AC130修理试样...  相似文献   
962.
科学评价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对河流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辽河干流3个主要国控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阈值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度模型构建了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测度了辽河干流铁岭、沈阳、盘锦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8年,辽河干流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多为0.5~0.7,在中等和良好的临界水平波动,但上游水质总体略优于下游水质,而且水质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建议尽快构建辽河流域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取用水动态调控机制,制定污水排放控制与水质监测实时挂钩方案,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实现辽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联动调控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63.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的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拟合最优模型,将NPP-VIIRS数据转化为DMSP-OLS尺度的夜间灯光数据,得到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9年的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集;再结合北京、天津、河北能源消费统计碳排放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碳排放估算模型,模拟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并结合倾向值法探究其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2005—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整体逐渐增加;城市群碳排放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京津唐地区增长速度较快;13个城市中已有多个城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2019年比2005年降幅超40%。研究显示,夜间灯光数据可用于估算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且京津唐地区碳排放量较高,增速较快,应作为重点碳减排地区。

  相似文献   
964.

为研究伊犁河谷城市群不同城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伊犁河谷城市群的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简称察县)和霍城县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大气PM2.5和PM10样品,对样品中的化学组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伊犁河谷核心区城市群PM2.5和PM10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2.81±2.79)和(58.81±6.95)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伊宁市和伊宁县的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霍城县和察县的浓度相对较低。化学组分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地壳元素是研究期间PM2.5和PM10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39.8%和54.1%;其次为有机物,占比分别为33.2%和19.8%;二次无机离子在PM2.5和PM10中也有一定占比,分别为20.2%和10.7%。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主要来自二次颗粒物(29.1%)和扬尘源(28.3%)的贡献,工业源(16.1%)、机动车(10.5%)、燃煤源(9.3%)也均有一定贡献;PM10中则以扬尘源的贡献最大(42.3%),远高于二次颗粒物(14.7%)、工业源(14.1%)、机动车(8.4%)和燃煤源(7.3%)。

  相似文献   
965.
针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文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的6个关键点,即该技术规范定位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关系、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要求的调整、医疗废物处置厂防护距离的要求、处理处置技术覆盖范围调整与技术选择、应急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效力的提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该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其突出特色在于覆盖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既要整合其他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又规定了其他标准未涉及环节或技术的管理要求,如医疗废物暂存环节、应急处置环节以及高温干热消毒处理技术等;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应增加低温贮存的相关要求;防护距离应基于现行环境标准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实际情况而确定;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及时纳入先进技术;应急预案的建立要考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技术内容;通过转化为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效力。  相似文献   
966.
人工湿地在污水治理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是自然湿地的 2~10倍,对人工湿地温室气体的减排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在温室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装置,均为间歇曝气,设立不同填料的填充配比和填充顺序,分别为:添加20%铁碳+80%沸石 (其中铁碳在上层沸石在下层记为T2F8,铁碳在下层沸石在上层记为F8T2,下同) 、40%铁碳+60%沸石 (记为T4F6和F6T4) 、60%铁碳+40%沸石 (记为T6F4和F4T6) 、以添加100%沸石为对照组 (F) ,探究了基质的填充方式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铁碳填充在表层的湿地组1 (T2F8、T4F6、T6F4) 相比,铁碳填充在底层的湿地组2 (F8T2、F6T4、F4T6) 均显著实现了人工湿地中CH4、N2O的减排 (P<0.05) ;同时,铁碳-沸石体积比对CH4、N2O减排效果影响显著,且铁碳占比越低CH4和N2O排放越少 (P<0.05) ;典型周期中曝气段出现CH4和N2O排放峰值,湿地F8T2的排放峰值均显著低于其他湿地 (P<0.05) ,其综合GWP最大减排值达到75.82%。铁碳填充在底层及铁碳-沸石体积比为2:8铁碳-沸石人工湿地 (F8T2) 的综合GWP最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为降低城市污水生物脱氮系统处理能耗、提高脱氮效率,使用一种新型曝气动力横向内循环反应器(ALIR)来处理模拟城市污水并对该反应器的脱氮途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在A/O比为1:1、水力停留时间为9 h、污泥龄为20 d、污泥回流比100%的条件下,连续运行90 d后,出水NH4+-N质量浓度低至(3.20±0.93) mg·L−1,平均去除率为92.29%,出水总氮(TN)质量浓度为(11.68±1.31) mg·L−1,TN去除率达到71.81%,同时好氧区平均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率达到26.49%;接种污泥与第80天活性污泥的优势门均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与接种污泥相比,第80天污泥中PseudomonasSulfuritalea等反硝化菌属丰度呈下降趋势,具有好氧反硝化功能的Acinetobacter属和Hyphomicrobium属的丰度则明显增加。综上,实验条件下,曝气动力横向内循环反应器可以免除内回流能耗,并获得良好的脱氮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内循环反应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使用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了由BiOBr、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硅藻土组成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应用XRD、SEM、XPS 、UV–Vis、BET和ES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在可见下光催化降解甲醛气体的性能和催化机理。结果表明,硅藻土和BiOBr的质量比为1.5时,所制得的复合光催化剂对甲醛气体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3 h可达89.6%,其应用的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45%。经过4个循环的重复使用后,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衰减很小。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醛气体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羟基自由基和光生空穴,其高催化性能主要得益于硅藻土吸附富集了低浓度甲醛气体以及RGO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可见下光催化降解甲醛气体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9.
太湖草、藻湖区沉积物WSOM组成和分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型湖泊(区)和藻型湖泊(区)是浅水湖泊的两种典型状态,两种湖泊中有机质(OM)的来源和转化存在明显差异.有机质在沉积物上的埋藏是湖泊碳汇功能的重要体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可能发生后续的转化,影响湖泊碳汇功能;其转化过程与其固有的性质密切相关.目前为止,有关草型和藻型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别是分子结构差异的信息较少.为此,采集太湖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沉积物,提取和纯化沉积物中的水溶性有机质(分别记为M-WSOM和A-WSOM),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WSOM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进行详尽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①M-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WSOM的(E2 :E3指标)稍大;FT-ICR MS的数据显示,M-WSOM和A-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88.9和379.9.②M-WSOM的芳香性略高于A-WSOM的(SUVA254和HIX指标);同样地,FT-ICR MS的结果显示,M-WSOM中稠环芳烃(6.3%,强度加权平均占比,下同)、芳香类物质(7.7%)的含量高于A-WSOM (分别为1.1%和4.4%);③荧光组分结果表明A-WSOM中类蛋白质组分的含量大于M-WSOM;FT-ICR MS的结果与之对应,A-WSOM的多肽含量(35.5%)高于M-WSOM的(15.6%);④质谱数据显示了高分辨的分子信息:M-WSOM和A-WSOM中,沉积物中含杂原子的分子分别占82.9%和91.7%;其中含氮元素的分子占比高达53.5%和78.5%;含磷元素分子占30.4%和41.4%,M-WSOM磷元素主要分布在脂肪烃和高度不饱和低氧物质中,而A-WSOM则主要分布在多肽中.揭示了浅水湖泊两种典型状态沉积物OM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助于研究湖泊沉积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970.
聚己内酯复合固体碳源的制备及其深度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己内酯(PCL)为骨架结合不同低成本碳源制备得到PCL复合碳源,静态释放试验筛选出适用于污水深度脱氮的复合碳源,批式试验研究其脱氮性能.并通过比较碳源表面特征、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其脱氮机理.结果表明,PCL/玉米淀粉连续30 d释碳性能稳定,氮、磷释放量均低于1.0 mg·L-1,对水质影响较小,可用于生活污水深度脱氮.批式脱氮试验结果显示,PCL/玉米淀粉反硝化系统脱氮效果好,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拷贝数高,能够有效富集反硝化菌.此外,PCL/玉米淀粉系统中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更高,系统抗逆性更强.因此,PCL/玉米淀粉能够实现生活污水长效稳定深度脱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