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益新煤矿为例,针对矿区拟破坏的土地,综合考虑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公众意愿、土地适宜性等因素,对比已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参照其他矿业城市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利用模式,提出适合于研究区域的土地复垦模式,主要包括农用生态园模式、建设用地模式、矿山公园模式.  相似文献   
32.
乐平树皮煤升温氧化过程中气体解析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防止煤炭自燃.深入了解煤在升温氧化过程中气体的解析规律,利用煤升温氧化系统对乐平树皮煤进行了升温氧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树皮煤在升温氧化过程中,不同气体的初析温度tm和解析速率各不相同,CO、CO2,CH4、C2H6、C2H4、C3H8、C3H6、i-C4H10和n-C4H10 9种C1~C4气体的tm依次为70℃、20℃、20℃、20℃、100℃、20℃、130℃、100℃和70℃.20~210℃为煤的缓慢氧化阶段,从树皮煤中依次缓慢解析出吸附态的气体CO2、CH4、C2H6、C3H8和CO等;210~290℃为煤的快速氧化阶段,从煤中解析出较大量的9种C1~C4气体产物,气体的浓度以指数速率增加;290~400℃为煤的急速氧化阶段,9种C1~C4气体的浓度以直线关系急剧增加.不同类型的煤在不同的氧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氧化特征,可选择不同的气体作为预测煤自燃特性的标志气体.  相似文献   
33.
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课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对精准科学制定协同控制策略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监测网络、质量管理、数据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工作的现状;针对协同监测在满足管理需求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拓展网络功能、完善技术体系、深化数据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4.
通过实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有机碳的溶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提高溶液温度有利于加速易溶解有机碳的溶解速率,但不能提高固相有机碳总的溶解量.降低溶液pH值有利于固相有机碳的溶解.实验样品在所有测试环境条件下,有机碳溶解速率为0.05~0.22m3/(kg·h);易溶解有机碳占总可溶解性有机碳百分比为30%~50%;易溶解有机碳溶解速率为14~65h-1,比难溶解有机碳溶解速率高出大约3个数量级.水溶性有机碳生物可降解性实验表明,79%以上水溶性碳难以在厌氧条件下被原生菌降解.  相似文献   
35.
根据混合气的爆炸极限与混合气各成分的体积浓度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的特点,笔者提出采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方法来计算含有H2,CH4和CO的多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在模型中,H2,CH4和CO的体积浓度作为输入,爆炸上限和下限作为输出。计算结果表明,该非线性模型预测混合气爆炸下限和上限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90%,3.57%,而模型预测值与计算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81;非线性模型的预测结果要好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预测结果。当H2,CO,CH4在混合气中的体积浓度给定时,非线性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相似文献   
36.
环境中汞化学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剧毒元素,汞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环境介质中汞的化学形态监测分析主要涉及样品的采集、保存、前处理、分离和测定等步骤.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介绍了开展环境介质中汞化学形态监测分析的相关测试技术和方法,并阐述了我国开展汞化学形态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国家大气背景点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于2013年2月、7月、9月、12月分别对4个国家大气背景点进行了PM2.5及PM10的采样,通过超声萃取-IC法测定了样品中的9种水溶性离子(F-、Cl-、NO-3、SO2-4、Na+、NH+4、K+、Mg2+、Ca2+)质量浓度,结果表明:(1)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水平一、二季度重于三、四季度,PM2.5、PM10年均值分别为17μg·m-3、32μg·m-3,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区域浓度相当,背景点大气状况良好;(2)PM2.5中水溶性离子比重全年波动不大,为35.5%—42.2%,浓度排序为SO2-4、NH+4、NO-3Ca2+、Cl-、K+、Na+F-、Mg2+,第一季度PM10中Ca2+浓度显著升高,控制风沙尘将有效降低PM10的浓度;PM2.5及PM10中的9种水溶性离子在不同季节的浓度分布规律与颗粒物浓度类似,一季度较高,三、四季度较低;(3)二次离子是背景点区域的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值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当.NO-3、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与NH+4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539,斜率小于1,水溶性离子中酸性离子的量比铵根离子略占优势,对气溶胶酸度产生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8.
A silicagel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 extracts, which separates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CHCs) and organophosphorus, pyrethroid pesticides into two groups for subsequent instrumental analysis,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is method was achieved by optimizing the fraction cut-off volume of elution and different solvents. Using fully activated silica gel and cut-off CHCs collection after 10ml 10% dichloromethane (DCM) in n-hexane passing through the column resulted in satisfactory separation of CHCs and organophosphorus, pyrethroid pesticides. This procedure had a higher reliability for CHCs than for organophosphorus, pyrethroid pesticides, because there is a relatively reliable recovery for CHCs. This approach is less expensive due to reducing sample pre-treatment time and solvent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39.
把握干旱区绿洲群乡村聚落空间规律,揭示其驱动因素,以期为新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聚落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韵律指数及计量统计方法,研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绿洲乡村聚落规模差异悬殊、微小型聚落数量居多、整体呈小规模—低密度—多核破碎化分布;(2)流域上游至下游,乡村聚落密度、规模、形状、破碎化程度分异明显,空间上呈现逐次递减态势,且大小绿洲、兵地聚落差异明显;(3)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767~1 746 m、坡度0° ~ 4°、距河流2 km以内。交通、经济、政策、兵地体制等人文因素是推动聚落空间演变及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塔里木河流域复杂的地势地貌及河流典型的内陆性质影响下,聚落的格局发展演变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强。  相似文献   
40.
中国现阶段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O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PM2.5的二次生成及区域性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分析了中国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简称组分网) 监测工作的紧迫需求,梳理了组分监测的工作目标,提出组分网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监测网、区域站监测网和光化学网等的联合运用,为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支撑。研究了 组分网的业务组织:分析了目前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亟需开展的技术体系建设内容; 梳理了组分网工作内容、各方职责,提出了形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化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 借鉴美国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网等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科研与业务化的合作发展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 组分网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监测网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