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2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409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90篇
综合类   1531篇
基础理论   385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159篇
灾害及防治   85篇
  2025年   29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对油品仓储区大气中NMHC特征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油品仓储区大气中的非甲烷总烃(NMHC)进行分类定量测定,通过对仓储区内不同点位NMHC浓度的差异和各自日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认为烷烃和烯烃有较高的浓度水平,其中烯烃含量最高。文章还对油品仓储区域大气中NMHC的排放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2011年4月通过GC定量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OCP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的空间分布、来源解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浓度在nd~58.310-9 (干重)之间,河口海域O,P'-DDT浓度明显高于潮间带和入海河段,3个区域浓度排序为:潮间带河口海域入海河段。DDTs和HCHs浓度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柱状沉积物中OCPs浓度在(2.0~850.0)10-9之间、平均值210.010-9,90年代初期OCPs浓度有所下降,2000年后又在波动中升高。来源解析及柱状样中OCPs浓度变化、转化情况均表明该海域沉积物有新的DDTs源输入。参照加拿大颁布的沉积物质量标准对灌河口沉积物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以DDT和DDD为主的毒性已处于频繁效应,需深入开展沉积物的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确认开展OCPs底质修复方案及区域。  相似文献   
993.
滇池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从滇池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滇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同时探讨了不同磷形态对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滇池不同形态磷含量顺序为:有机磷钙(O-P)>钙结合态磷(Ca-P)>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Al-P)>残渣态磷(Res-P)>可还原态磷(Fe-P)>弱吸附态磷(NH4Cl-P);2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为2个阶段,即快吸附和慢吸附阶段.快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 ~0. 5 h 内,而慢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 5~ 4 h.滇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主要在4 h内完成.3外海北部上覆水磷酸盐(SRP)浓度低于沉积物中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可初步判断该区域沉积物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风险.4不同区域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和总最大吸附量(TQmax)均以外海南部最大.5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含量(NAP)与钙结合态磷(C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139,p<0.05),而其他吸附特征参数与磷形态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6与洱海、太湖等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磷的本底吸附态磷(NAP)和最大吸附量(Qmax)均处于较高水平,磷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94.
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大,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本文采用富集系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州湾沉积物柱状样中重金属元素(V、Cr、Mn、Ni、Zn、Sr和Pb)进行污染生态风险评估,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APCS-MLR和PMF模型定性、定量解析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海州湾沉积物柱状样中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背景值,且其在1980年以前变化不大,1980年以后呈上升趋势,这与1980年以后连云港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有关。海州湾沉积物柱状样中重金属属于轻度−中度富集水平和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V、Mn、Zn和Sr主要来源于农业源与自然源的混合源;Cr和Ni主要由工业源控制;Pb以交通源为主。APCS-MLR与PMF模型分析结果与多变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APCS-MLR模型和PMF模型中,农业源与自然源的混合源、工业源、交通源对重金属污染的贡献率分别是39.81%和45.75%、48.49%和35.08%、11.67%和19.17%,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海州湾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为减少因燃气管道泄漏而导致的爆炸事故,基于泄漏扩散模型和试验,探究管道泄漏后燃气在土壤中的扩散特性。建立全尺度燃气管道小孔泄漏试验系统,模拟埋地燃气管道小孔泄漏情形,采集土壤中甲烷体积分数,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特性、与泄漏口距离关系,以及土壤系数、压力波动对甲烷体积分数影响,并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模型值与试验值的差异,进而提出对理论模型的修正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甲烷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呈现陡增—稳定、S型、线性3种趋势;在管道泄漏一定时间后,土壤中甲烷体积分数与距泄漏口的距离呈现指数关系;燃气在土壤中的扩散受土壤物性参数影响;土壤中甲烷体积分数饱和时间为模型值的1/10,低压情况下,近距离土壤中燃气饱和浓度为模型值的2倍,高压情况下,远距离土壤中燃气饱和浓度为模型值的5倍。  相似文献   
996.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选取长三角地区10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2017—2022年6种重金属(铜、锌、铅、砷、汞、镉)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开展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低。砷、铜、锌在河流型水源地中的浓度水平均高于湖库型水源地,而镉、汞、铅在湖库型水源地则相对更高,水源地重金属浓度水平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砷、汞的生态风险较低,锌、铅、镉处于中低风险水平,铜主要处于中风险水平,但是每年均有部分水源地出现高风险。铜、锌、铅、汞、镉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风险,但是砷可能产生潜在的非致癌风险。砷、铅的致癌风险指数为10-6~10-4,可能具有潜在致癌风险。镉与污水排放有一定的相关性,砷的来源可能主要与自然地质等因素有关。综上,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铜、砷、铅。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低值分别达0.1 mg/L和-200mV,使水体处于厌氧强还原状态;蓝藻中的营养盐会快速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氮磷浓度持续升高,使水体TN、氨氮(NH3-N)、TP最大浓度分别达到初始浓度的2.15、1.18、2.60倍。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浓度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对蓝藻聚集区内的蓝藻开展快速有效打捞,对于遏制蓝藻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风险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风险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选择反映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并采用简单加权求和方法分别计算其得分;根据四大类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口死亡和经济损失等方面选择突发事件固有风险指标,并采用秩和比法计算相对风险水平得分;然后集成三类指标得分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反映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标准分。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能查找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缺陷与脆弱性,评估方法能识别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与突发事件固有风险降低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该评估指标体系总体结构合理,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99.
城市轨道交通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已经进入高潮期,城市轨道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重要.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历年发生的轨道交通事故,总结了轨道交通在施工期间、供电系统、车辆系统、通风/排烟系统、给/排水系统、通信/信号系统、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方面的事故分析了存在的危险因素,为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异地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协调处置机制进行调查分析, 剖析了我国该类事件在应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 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对异地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协调处置进行了机制设计,有针 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对协调处置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全国统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