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657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66篇
综合类   1525篇
基础理论   248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根据收集的青岛市九大类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本研究采用排放因子法结合调研实测等工作建立了青岛市VOCs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工业企业VOCs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达到43.17%。其中,工艺过程源类中排放占比较高的行业依次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溶剂使用源类中排放占比较高的行业为金属制品业、皮革皮毛羽毛制品和制鞋业、印刷业、铁路船舶航空等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入场调研采样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行业中VOCs组成特征有差异,多数行业VOCs物种排放以卤代烃、芳香烃、烷烃等为主,纺织印染业、制鞋业等部分行业以含氧有机物排放为主。通过调研和实测对部分行业的VOCs排放因子水平做了本地化深入研究,调研统计青岛市约49%的企业安装了VOCs治理设施;在企业所安装的VOCs治理设施中吸附法占比最大,占比为26%。  相似文献   
432.
负载金属活性碳纤维对NO催化分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碳纤维用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是个重要课题,采用浸渍法研制系列钯负载活性碳纤维,研究了它们对NO的歧化分解性能,并与其它载体催化剂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负载钯活性碳纤维在300℃以上能催化NO的歧化分解。负载钯活性炭和负载钯炭黑分解NO的能力明显比前者弱,石墨和分子筛载体负载钯催化剂在400℃仍没有催化分解NO的作用。催化反应温度升高,NO流量降低,钯负载量增加有利于NO分解率提高,采用钯-铜混合物负载活性碳纤维可以减少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433.
利用过滤试验与粒径分布试验分析了钢铁工业达标外排废水的各类污染物特征,结合正交试验对混凝处理效果及混凝工艺中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颗粒物主要以粗分散胶体和悬浮态物质为主,PAC/PAM联用对钢铁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主要影响废水回用的铁锰类污染物,还去除了大部分的有机物及磷类等污染物,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所规定的循环冷却水回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34.
安徽砀山水果产区近十年气候变化的R/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05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应用R/S方法对砀山近十年平气温、降水和日照量等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砀山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年日照量变化和缓,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气候要素年际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夏季平均温差减小,气温年较差有减小的趋势;降水夏季增加,其他各季节平均降水变率减小,各季节平均日照量变率减小。  相似文献   
435.
陈锋  傅敏 《四川环境》2012,(4):61-64
本文探讨了3种常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山梨脂(Tween-80)对被重金属铬、镉污染了的土壤的修复洗脱作用,以及被污染土壤对3种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淋洗实验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的铬、镉有明显去除效果,聚山梨脂(Tween-80)对污染土壤中铬和镉的去除率分别为61.2%和37.06%。实验表明,土壤对3种表面活性剂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作用对土壤重金属的去除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6.
针对目前二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特点,提出适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HAS)。该工艺不设初次沉淀池,负荷高,泥龄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不存在污泥膨胀,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对COD、BOD,、SS都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对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出水水质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37.
微囊藻毒素LR对BRL-3A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蛋白印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暴露时大鼠BRL-3A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p53和Bax表达均明显升高.除了10nmol/L LR暴露1h实验组外,其它实验组Bcl-2表达均下降.在低浓度组(10nmol/L),随暴露时间的延长,p53和Bax表达逐渐升高,Bcl-2表达逐渐下降,而在中浓度(100nmol/L)和高浓度组(1000nmol/L),蛋白表达与暴露时间的一致性没有低浓度组(10nmol/L)明显.表明p53、Bcl-2和Bax在MCLR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8.
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黄豆、玉米、水稻这3种农业秸秆为原料,崇明东滩围垦土地为试验样区,以景观植物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呼吸和地上植物量均高于对照组;黄豆秸秆还田后土壤呼吸相对最低,土壤有机碳最高,因此黄豆秸秆还田的土壤碳封存能力高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以及β-糖苷酶、脱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与土壤呼吸相关性最显著.黄豆秸秆还田脱氢酶活性最低,相应的土壤呼吸也最低.黄豆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和C/N含量最高,可降解性最低,表明黄豆秸秆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因而还田后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最终导致最低的土壤呼吸和较高的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439.
张李  付永胜  刘义青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2):5260-5269
研究了Cu2+强化UV活化过氧乙酸(Cu2+/UV/PAA)对水中双氯芬酸(DCF)的降解,考察了pH值、PAA投加量、Cu2+投加量、无机阴离子(Cl-、SO42-、NO3-和CO32-)和溶解有机物(DOM)对DCF去除的影响;探讨了DCF在该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和转化机理.结果表明:UV和Cu2+都能活化PAA产生活性自由基促进DCF降解.DCF在Cu2+/UV/PAA中的降解遵循准一级动力学,其降解可能归因于直接光解、HO·氧化和CH3COO·、CH3COOO·等其它自由基氧化.在pH=3~11范围内,DCF降解的最佳pH=8.5.DCF的降解效率随着PAA投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增高,过量的PAA能与DCF竞争HO·.Cu2+用量的提高也能促进DCF的去除,但是过量的Cu2+可生成Cu(OH)2导致其催化能力下降.由于NO3-在UV照射下可以产生HO·,其对DCF降解有促进作用,且NO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同浓度的Cl-、SO42-、CO32-和DOM对DCF降解影响较小.在Cu2+/UV/PAA降解DCF的过程中,共检测出13种降解产物.根据这些降解产物,提出了DCF可能的转化机理,包括8种不同的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440.
潘多拉菌LX-1菌株对二氯甲烷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二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好氧降解菌LX-1(Pandoraea pnomenusa LX-1).单因素试验表明,适宜菌株LX-1生长的pH和环境温度分别为7.0和35℃,培养基里添加1%的NaCl有助于LX-1的生长及对DCM的降解,二氯甲烷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1500mg·L-1.菌株LX-1降解1mg二氯甲烷能产生0.8083mg Cl-和0.3838mg CO2,脱氯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了96.8%和74.15%.培养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降解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菌株在代谢二氯甲烷的过程中产生了水溶性小分子酸类(如甲酸)等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物,它们最终将被矿化为CO2、H2O和细胞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