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安全科学   11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583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目的研究聚碳酸酯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中低应变率范围内的力学性能。方法利用高速液压伺服材料试验机和非接触测试分析系统,在不同温度(-45~70℃)下对聚碳酸酯材料进行应变率范围(0.05~60 s-1)的动态拉伸试验,获得各温度不同应变率下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结果聚碳酸酯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流动应力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聚碳酸酯材料在此温度和应变率范围下具有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和温度软化效应。  相似文献   
242.
目的 研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环境空气中的优势菌种和装备上的敏感菌种,为热带雨林环境霉菌试验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撞击法采集西双版纳试验站空气中的菌种,同时挑取试验站内正在进行环境试验的装备上生长的霉菌,通过纯化、鉴定、分析得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环境优势菌种和装备上的敏感菌种。结果 获得热带雨林环境优势菌种12株,装备材料上的敏感菌种10株。结论 根据霉菌对纤维、塑料、皮革、橡胶和纺织品的影响,筛选出6株优势菌种结合10株敏感菌种作为装备霉菌试验添加菌种。  相似文献   
243.
春季北支脊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通过小波、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春季北支脊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同期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北支脊缓慢增强,存在2~3 a和准6 a的周期;纬向位置略向东移,具有准3 a和12 a的周期。春季北支脊偏强(弱),黄河流域到江南地区的降水量偏少(多),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量偏多(少);春季北支脊纬向位置偏东(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偏多(少),西南和江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偏少(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升(降)温显著。当春季北支脊纬向位置显著偏东(西)时,且强度偏强(弱),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多),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少),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低)。通过对相应的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分析,能较合理地解释中国春季气候异常的原因,对中国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44.
郝娇  葛颖  何书言  卢娜  王勤耕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2):4409-4414
在南京市仙林地区,采用ANDERSON八级撞击采样器,于2016年秋季采集了63个大气颗粒物有效样本,并利用ICP-MS分析了金属元素的含量.结合气象等资料,研究了大气颗粒物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与富集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京秋季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分别位于0.4~1.1和3.3~9μm;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呈3种类型,一是粗粒子单峰型,峰值位于3.3~5.8μm,主要元素包括Na、Al、Ca、Mg、Co、Ce、Sr和Ba;二是细粒子单峰型,峰值位于0.4~1.1μm,主要元素包括Zn、As、Cd、Ag、Tl和Pb;三是粗细粒子双峰或多峰型,峰值位于1.1和5μm粒径段,主要元素包括K、Se、Li、Be、Mn、V、Cu、Cr、Ni和Fe.按富集因子的大小,可将元素分为3类,低富集元素包括Ba、Ca、Ce、Sr、Mg、Fe、Co、Mn、Be和V,中富集元素包括Li、Na、Ni、K和Cr,高富集元素包括Cu、Tl、Zn、As、Pb、Ag、Cd和Se.不同的粒径分布和富集水平反映了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认识大气颗粒物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环境与健康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5.
为探究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作用机制及其发酵产物安全性,测定了在该菌作用下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同时对发酵产物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东海原甲藻细胞在受到溶藻菌DH-e的无菌滤液处理后,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会急剧上升,随着藻细胞抗氧化系统激活,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增强;溶藻菌发酵产物在96 h内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 > 100 mg/L,发酵产物最大剂量5 000 mg/kg·bw下小鼠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剂量LD50 > 5 000 mg/kg·bw,由实验结果看见溶藻菌Halomona Sp.DH-e发酵产物属低毒或无毒物质。  相似文献   
246.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已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前处理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大连湾表层海水中的17种PFASs的含量,并对其污染水平以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各站位水样中均有PFASs检出,表明大连湾普遍存在PFASs的污染,∑PFASs浓度介于8.1~13.8 ng/L之间。其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基磺酸(PFBS)是目前大连湾表层水体中的主要PFASs污染物。短链物质正在逐渐成为主要的PFASs污染物,需引起重视。在污染分布上,受海水稀释扩散和潮流的影响,湾内PFASs污染高于湾外;但三山岛西部PFASs污染相对偏高,潜在污染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7.
为研究不同来源的大气颗粒物中PM2.5对人体的健康毒性效应,于2016年1-3月在南京市交通源区、化工园区、生活区等代表性站点分别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水溶性离子和金属元素含量,并以PM2.5对人体肺上皮细胞A549染毒24 h,研究暴露于不同来源颗粒物后的细胞活性和氧化损伤程度.结果表明:交通源区和化工园区日均ρ(PM2.5)远高于生活区,3个区域均含有大量二次污染物,其中SO42-、NO3-和NH4+占PM2.5总离子质量的80.6%~85.0%.交通源区PM2.5中w(Zn)较高,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柴油发动机排放;而化工园区PM2.5中w(Cu)、w(Pb)和w(Mn)均高于其他站点.将PM2.5染毒剂量设定为50、100、200、400 μg/mL,各站点颗粒物均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存活率,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化工园区对细胞存活率的半抑制浓度(IC50=229.1 μg/mL)最低,而在高暴露浓度(200 μg/mL)下化工园区诱导产生的活性氧(ROS)最少.因此,南京地区主要受二次污染影响,机动车污染正在加剧;化工园区的颗粒物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而较低的氧化损伤程度可能与该站点颗粒物中较低的w(Zn)以及测试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48.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达到1. 64%,而NPK和ST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了0. 34%和0. 39%(P 0. 05),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碳有一定的固持作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有所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3种处理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由负激发效应逐渐转为正激发效应. 56 d时,ST和NPK处理土壤的负累积激发效应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22. 07和9. 05倍(P 0. 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NH+4-N和DOC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MBC和MBN含量间接影响土壤累积激发效应,且NH+4-N对土壤累积激发效应有直接的显著负影响.综上所述,长期施肥降低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有利于增强稻田土壤碳的固持和积累,秸秆还田加化肥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49.
测定了2014年山东省青岛、烟台和泰安三地32场降雨和4场降雪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总氮(DN)的浓度.结果显示,降雨和降雪中DOC、DIC和DN的浓度具有很大的变化区间,范围分别为28~616μmol·L-1、22~371μmol·L-1和10~355μmol·L-1,平均浓度与其他研究报道的我国其它地区降雨中的浓度相当,但高于世界其它地区降雨中的相应浓度.溶解碳和溶解氮是山东降雨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组分.分析发现,相对于陆地生成的降雨,海洋生成的降雨中含有较低的DOC、DIC和DN,说明雨水中溶解的碳和氮主要来自陆地人类向大气的排放.碳-14同位素分析结果证实,降雨中的DOC具有很老的年龄(平均达2840 a),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而雨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大气中含碳酸盐的悬浮颗粒物的溶解;人类的排放也是造成雨水中高浓度DN的主要来源.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山东降雨年输送通量分别为:DOC 1.51 g·m-2·a-1(以C计)、DIC 0.86 g·m-2·a-1(以C计)、DN 1.18 g·m-2·a-1(以N计),DOC通量与世界各地的降雨中DOC通量相当.降雨和降雪过程不仅是去除大气中可溶性碳氮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球碳和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局部地区富营养化的降雨过程亦可能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0.
斜坡的变形破坏会演变为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潜在威胁极大,一旦忽视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结合高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对普格县城某区域内的63个斜坡进行了详细调查;统计分析了斜坡坡度、地层岩性、斜坡结构具有的特征规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选取影响岩质和土质斜坡稳定性的9个稳定性评价因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每个因子分配权重、分级赋值,将斜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4个等级,对63个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绘制了研究区斜坡稳定性分区图,总结了区域斜坡稳定性分布规律。该评价结果能够及早为地方国土部门、公路管理部门提供判断结果,为山区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用地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