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519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51.
麦戈  肖潇  晏波  肖贤明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602-1609
液体吸收法应用于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涉及到2个关键因素,即吸收剂的选择与吸收液的再生处理. 选择8种水溶性吸收剂——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FSO100和FSN100)、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吐温80)和SP20(斯盘20)〕、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及2种类表面活性剂〔β-CD(β-环糊精)和SA(乙酸钠), 对模拟甲苯废气进行了动力学吸收试验,研究吸收性能和加热蒸馏法对甲苯回收与吸收剂溶液再生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吸收剂类型是影响甲苯吸收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吸收液的甲苯吸收能力最强,其次是SP20与AES,而其他4种吸收剂溶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很弱. 上述3类吸收剂对甲苯的初始去除率分别为80%~90%、75%左右与60%~70%,甲苯饱和吸收浓度(以w计)分别为0.58~3.45、0.38~1.44与0.14~1.01 mg/g. 除TW80吸收液热稳定性差、不宜采用加热蒸馏方法再生外, 其他吸收剂溶液经5次重复使用,甲苯回收率可达70%~85%,并能保持其原有吸收性能. 甲苯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FSO100和FSN100分别为0.41、0.62, SP20和AES分别为0.76、0.95, 其他4种吸收剂溶液在1.12~3.54之间;甲苯分配系数与饱和吸收浓度呈负相关、与体积传质系数呈正相关. 因此,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吸收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强,加热蒸馏法回收甲苯与再生吸收液具有经济性,用于处理甲苯废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2.
流域尺度的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氮、磷等湖泊富营养化营养元素与流域的点源、非点源排放密切相关。随着点源治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非点源污染的比重和危害将逐步增大。对流域的营养物质输移进行数值模拟对于揭示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这类模型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各类非点源污染模型。从湖泊营养盐外源输移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移模拟机理性模型的结构特征,并对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模型的研究动态、主要模型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3.
As part of its development policy to relieve rural poverty in west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measures such as agricultural tax exemptions,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restructuring improvements to agriculture. Following these actions, farmers’ incomes have increased greatly and the economy in poor areas of west China has seen rapid improvements. However,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have reduced the area of land under arable farming, restricting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total grain yield. Regional food security is therefore threatened and an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is created. Shaanxi is a representative province in west China where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has resulted in large areas of arable land being converted into orchards that produce higher economic returns. This study randomly surveyed 1430 farm households in three counties in the apple-producing region of Shaanxi Province (Luochuan, Changwu and Baishui). Th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farmers in the fruit production areas were higher than in grain-producing areas, thus discouraging grain production. Land under agriculture in the counties studied comprised 59% orchards and 39% arable, with 2% under other uses. Per capita, 204.3 kg of grain was produced, 51% of that required for self-sufficiency. Other staple foods produced amounted to only 13.9% of that needed for self-sufficiency. As a result, nearly half of the grain needed by the community was purchased from outside, resulting in very poor regional food security. Clearly, fruit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 seriously affects regional food security. Coord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food security is ke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economy of 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54.
采用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与地面破坏程度相结合,以及极震区几何中心方法,定性判定了汶川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判定结果是汶川大地震应该有2个宏观震中,一是映秀镇牛圈沟为映秀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045 6°N,103.455 6°E;二是北川老县城为北川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863 7°N,104.361 0°E。两种判定方法相比,前者更符合山区特殊地质地貌环境下的地震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155.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和6次强余震时徐州地震台的形变同震响应和地震位移量研究,计算了汶川地震主震发生时地震面波到达徐州的时间和位移量,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同震阶变时间参数、幅度参数和阶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台4套形变观测均有较高的同震响应能力,同震阶变的开始时间与主震面波到达徐州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以认为同震应变阶和同震波是由强震面波引起的,是一种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曲线上的高频变化,并呈现快速振荡衰减的形式。②同台同岩性的不同形变观测对同一个地震的响应是不同的,阶跃形状、响应大小、响应时间、变化幅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更多的是反映了仪器本身的性能、观测精度、频率响应的不同,并不是应力场变化和构造特征的差异。③汶川地震引起的徐州地区应力变化以压应力为主,大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对远场的应变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6.
不同稳定剂对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稳定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壳聚糖、单宁酸和羟基磷灰石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并运用毒性浸出方法(TCLP)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来评价其稳定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单宁酸及羟基磷灰石对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稳定效果,羟基磷灰石对4种重金属Pb、Cu、Zn和Cd的稳定效率最高,分别达到90.03%、80.46%、60.40%和79.23%,单宁酸次之,壳聚糖对Zn的稳定效率随添加量增大而略有下降;羟基磷灰石使Pb、Cu、Zn和Cd的稳定态比例分别增加30.55%、16.83%、11.43%和15.39%,稳定态增加比例明显大于壳聚糖和单宁酸.   相似文献   
157.
以宁波爱敬化工有限公司增塑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为例,基于其水质特征,构建气浮/UASB/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介绍该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参数和调试及运行效果。运行结果表明:气浮/UASB/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对增塑剂废水处理效果显著,在日平均进水量180 t/d,ρ(COD)=7 000 mg/L的情况下,出水可稳定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8.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讨纳米氧化铝对斑马鱼幼鱼早期运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受精后6 h(6 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3培养液)、纳米氧化铝组(12.5、25、50、100μg·mL~(-1))。采用6孔板染毒,每组160颗卵,共8个孔,每孔20颗卵/10 m L试液,染毒液更新周期为1 d。观察急性毒性和运动行为。结果显示,各纳米氧化铝组无明显的急性毒性;运动行为检测发现,25、50、100μg·m L~(-1)纳米氧化铝组受精后6 d幼鱼(6dpf)黑暗状态下的运动速度、运动距离、趋触性程度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在6 dpf幼鱼对强光刺激的惊恐逃避反射试验中发现,各组幼鱼在光照1 min内运动速度较光照前的黑暗期均明显下降(P0.05),但25μg·mL~(-1)和100μg·mL~(-1)浓度组在光照时速度下降得更慢(P0.05);关闭光源后,各组幼鱼的运动速度都会上升,但25μg·mL~(-1)和100μg·mL~(-1)浓度组在打开光源后速度上升得更慢(P0.05)。上述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可以影响斑马鱼幼鱼早期的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59.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0.
介绍碱法草浆黑液采用膜技术处理的各种方案,着重介绍了碱法草浆黑液资源化全回收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是先用硫酸中和酸析黑液中的木质素,或用纳滤方案回收木质素,然后采用双极膜电渗析法回收已去除木质素的黑液中的酸和碱,最后经蒸发和喷雾干燥回收其中的糖、其他营养成分及大部分水,达到无污染排放的目的。该方案碱回收率在50%~80%,取决于黑液中碱的浓度,回收1 t碱的耗电量低于2 500 kW.h。该法的基本投资比同规模碱回收法节省60%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