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库库尾区的水环境多变,是水库生态系统突变的重要策源地.为探究大型水库水源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突变的促发机制,以新安江水库为例,通过库尾河口断面18个月水质浮标的高频记录及3 d一次的藻类群落结构人工鉴定数据等,分析了气象水文过程影响下的水库库尾区的水温、溶解氧、浊度及营养盐等环境指标及藻类群落结构的高频变化特征,揭示了降雨、入流及季节温度变化等关键气象水文过程对水库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在27 m深的河流入库区的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层,相应水体藻类叶绿素a和营养盐等指标也同步发生分层,水温分层从气温达到14℃以上的3月中旬开始,至气温降至24℃后的10月中旬结束,期间较大降雨和入流多次破坏水温分层;②河道入库区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变幅大,总磷浓度变幅为0. 011~0. 188 mg·L~(-1)之间,总氮浓度变幅为0. 75~2. 76 mg·L~(-1)之间,总磷和总氮中的溶解态占比分别为56%及88%,降雨入流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巨大,3 d的累积降雨与水体氮、磷浓度显著正相关,3~6月(雨季)的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 0. 001),藻类的季节性增殖反过来也会影响水体总磷浓度;③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优势属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总体硅藻门类占优的背景下,蓝藻、绿藻、隐藻等在不同季节形成明显峰值,蓝藻在7~10月的夏秋季形成明显的生物量峰值,其峰值形成原因除了高温之外,还与暴雨入流有关.蓝藻主要优势属为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 spp.)、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及颤藻(Oscillatoria spp.)等,绿藻峰值与蓝藻基本同步,优势属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 spp.)和新月藻属(Closterium spp.),隐藻在3~5月形成峰值,优势属为隐藻属(Cryptomonas spp.),硅藻门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脆杆藻属(Fragilaria spp.)、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p.)、针杆藻属(Synedra spp.)及直链藻属(Melosira spp.)等;④入库流量、温度、水位、透明度、总氮、总磷及氮磷比等均为影响藻类优势属演替的主要因子,秋冬季节的控制因子为气象水文条件,而夏秋季节则受气象水文及营养盐的共同控制.本研究表明强降雨过程能对水库库尾区水环境及水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是水库藻类水华发生的可能诱发因子,通过对该过程的规律认识及关键指标监测,能够为水库水源地水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2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大气中低浓度氯化氢,方法灵敏、准确度高,但测定过程极易受污染干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前期准备、采样和分析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3.
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丽娃河及丽娃支河污染现状和河道特征,经充分论证后确定综合整治方案,主体工程包括截污、调活水体、水质强化净化和河道生境恢复等,并付诸实施。对比综合整治跟踪监测结果和治理前河道水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整治后,DO有了显著提高,NH3-N、TN、TP从治理前的劣Ⅴ类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河道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等。结果表明,丽娃河采用水质强化和水生态重建方案并举,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4.
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声纳作用距离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声速梯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声速梯度进行模拟统计,并用WKBZ方法计算传播损失,得出各个距离上传播损失的概率分布直方图,由此可以导出声纳作用距离的概率分布直方图.相对于传统的声纳作用距离预报结果,文中给出的作用距离预报结果是一个满足某一分布的随机变量,而非某一个单一确定的值,为作用距离的预报提供了概率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以上海环城林带为对象,采用美景度评判法进行不同植被类型的景观评价,评价分为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2个空间层次,分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结果表明,林内景观平均值和林外景观的美景度都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在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内景观中,落叶针叶林在不同季节均表现出最高的美景度,竹林的美景度最低;针叶林中,常绿针叶林的美景度四季均低于落叶针叶林;阔叶林中,落叶阔叶林的美景度在春季和夏季高于常绿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在秋季和冬季高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中,除秋季外,针阔混交林的美景度均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26.
苔藓植物资源保护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藓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的结构相对简单,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被广泛应用为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生长与所处的环境有关,而它的生长对土壤结皮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小环境改善等方面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综述了苔藓植物的资源分布、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苔藓植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是目前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角度还存在着各自的不足。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大量的矿山开采、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对土地、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非农业建设以及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造成了农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发生着不断变化。针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现状,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今后值得十分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苔藓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的结构相对简单,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被广泛应用为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生长与所处的环境有关,而它的生长对土壤结皮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小环境改善等方面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综述了苔藓植物的资源分布、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苔藓植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是目前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角度还存在着各自的不足。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大量的矿山开采、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对土地、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非农业建设以及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造成了农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发生着不断变化。针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现状,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今后值得十分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8.
城市道路绿化带不同植物叶片附尘对大气污染的磁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隆茜  周菊珍  孟颉  达良俊 《环境科学》2012,33(12):4188-4193
对上海市金沙江路两侧绿化带内24个常绿植物叶片样品进行了磁性与重金属测试,以探讨城市道路绿化带不同植物叶片附尘对大气污染的磁学响应.结果表明,χ、SIRM值分别在(4~59)×10-8m3.kg-1和(496~6 114)×10-6Am2.kg-1之间变化,S-300 mT在89%~98%之间变动.所有植物样品中χARM/χ〈4,χARM/SIRM〈30×10-5mA-1.磁性参数表明,植物叶片附尘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磁性矿物颗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重金属元素Zn、Cu、Pb含量与反映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χ、SIRM、χARM呈显著正相关,可以将磁性参数SIRM作为叶片重金属元素的替代指标.推荐在上海地区广泛种植的广玉兰作为道路植物污染的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29.
中老年游客是免费公园游客人群的主要群体,以上海市27座免费公园为例,分析中老年两年龄段游客行为特征,以及其对公园设施服务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结果表明:中年游客具有择园路程范围广,公共交通利用率高,来园频率低,入园时间晚,喜爱亲子活动,停留时间短等特征;而老年游客则表现出偏爱短距离公园,以步行为主,来园频率高,入园时间早,倾向运动健身,停留时间长等特征。两年龄段游客对公园满意度评价总体相近,均认为绿化、卫生状况和安全性,以及景点、厕所和无障碍设施设置是影响游客来园的关键因子,前3项令游客满意,而后3项却达不到期望。针对两年龄段游客不同的行为和满意度特征,对免费公园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0.
Potential use of reservoirs and flooded fields stocked with aquatic plants for reduction of the nutrient levels of organic soil drainage water was evaluated. The treatment systems include 1) a large single reservoir (R1) stocked with water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elodea (Egeria densa), and cattails (Typha sp.) in series; 2) three small reservoirs in series with waterhyacinth (R2), elodea (R3), and cattails (R4), grown in independent reservoirs; 3) a control reservoir (R5) with no cultivated plants; 4) a large single flooded field planted to cattails; 5) three small flooded fields in a series planted to cattails; and 6) a flooded field with no cultivated plants. Drainage water was pumped daily (6 hours a day, and 6 days a week) into these systems for a period of 27 months at predetermined constant flow rate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each treatment system and analyzed for N and P forms.The series of reservoirs stocked with aquatic plants functioned effectively in the removal of N and P from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 compared to a single large reservoir. Allowing the water to flow through the reservoir stocked with waterhyacinth plants with a residence time of 3.6 days was adequate to remove about 50% of the incoming inorganic N. Allowing the water to flow through a series of two small reservoirs, R2 and R3, with a residence time of 7.3 days was necessary to remove about 60% of the incoming ortho-P. Flooded fields were effective in the removal of inorganic N, but showed poor efficiency in the removal of ortho-P.Florid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Journal Series No. 23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