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375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为了探明小麦开花后叶片和茎节对籽粒中镉(Cd)和砷(As)累积的影响效应,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山农28(SN28)和济麦22(JM22)两个小麦品种地上部各器官Cd和As的分布规律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小麦地上部的Cd主要分布在节中,Cd由节间3到节2、节间2到节1和叶鞘1到节1的转运能力显著强于其他部位.在成熟期,Cd主要分布于叶片中,Cd由叶鞘到叶片和由节1到穗轴的转运能力显著增强.此外,JM22中颖壳到穗轴和穗轴到籽粒的Cd转运能力显著低于SN28,使JM22的穗轴、颖壳和籽粒中Cd含量与SN28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22.3%、 40.8%和44.4%.同时,从灌浆期到成熟期小麦地上部的As主要分布于叶片中,且JM22颖壳和籽粒中As含量显著低于SN28,降幅分别为25.8%和33.3%.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中As转运系数由叶鞘到节显著高于叶到叶鞘和节到节间,平均增幅为438%和190%.此外,JM22中As由颖壳到籽粒和穗轴到籽粒的转运系数分别比SN28显著降低40.6%和44.4%.总之,开花后小麦旗叶、节1和穗轴调控了Cd转运及其在籽粒的累积,而小麦的叶3、旗...  相似文献   
182.
载镧磁性水热生物炭的制备及其除磷性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小麦秸秆在水热条件下(220℃)炭化2 h得到水热生物炭(HTC),以HTC为载体,通过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吸附容量高、易于磁分离回收的载镧磁性水热生物炭复合材料(La-MHTC).通过等温线和动力学等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该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特性,考察了载镧量、初始pH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磷酸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La~(3+)∶Fe~(3+)为2∶1时,材料(2-La-MHTC)具有良好的吸附磷酸根的能力;在吸附剂投加量为0. 1 g·L~(-1),pH为7时,对磷酸盐吸附量达到100. 25mg·g~(-1);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并且吸附不受其它离子的影响(在Cl~-、NO_3~-和SO_4~(2-)等共存离子体系磷酸盐去除率达到98%),在较广的pH(3~10)范围都具有良好的吸磷能力.吸附的磷酸根可用NaOH溶液解吸,5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中磷酸盐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脱附效率为65%左右,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脱附和重复利用能力.应用其处理实际含磷污水,可将磷酸盐浓度从0. 87 mg·L~(-1)降低到0. 05 mg·L~(-1).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作用和La(OH)_3与磷酸盐通过配体交换形成内层络合物.  相似文献   
183.
不同钝化剂对微碱性土壤镉、镍形态及小麦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褐煤、鸡粪对土壤Cd、Ni形态变化及小麦植株对Cd、Ni富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提高土壤pH,褐煤降低土壤pH,均未达显著水平,鸡粪可显著降低孕穗期、成熟期土壤pH,分别降低0. 23和0. 20个单位.生物炭、鸡粪和褐煤单一施用对可交换态Ni含量降低不显著,而对可交换态Cd降低效果显著,小麦不同生长期均以褐煤2%处理降幅最大,分别为30. 50%、43. 34%和31. 20%.小麦地上部、地下部重金属Cd、Ni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且降幅随钝化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长期均以褐煤2%处理小麦根部Cd含量降幅最大,分别达38. 35%、58. 00%和50. 20%.孕穗期、成熟期均以褐煤2%处理小麦根部Ni含量降幅最大,分别达41. 33%和51. 35%. 3种钝化剂均可降低微碱性土壤中Cd和Ni的有效性,且对镉的钝化效果优于镍;均可有效降低不同时期小麦植株不同器官中Cd和Ni的含量.对于重金属镉,3种钝化剂同等剂量水平下,小麦器官中镉的降低效果依次为褐煤生物炭鸡粪.  相似文献   
184.
王成  闫雨龙  谢凯  李如梅  徐扬  彭林 《环境科学》2020,41(3):1036-1044
采集了阳泉市城区2017年10月15日~2018年1月23日PM_(2.5)样品,分析了优良天和污染天PM_(2.5)及其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富集因子分析法(EF)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PM_(2.5)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污染天二次无机离子(SO_4~(2-)、 NO~-_3和NH~+_4)在PM_(2.5)中的比例为23.83%,是优良天的2.43倍,污染天二次无机污染严重,污染天人为源相关的元素Cd、 Sb、 Sn、 Cu、 Pb、 Zn和As富集程度大于优良天;主要的污染源对PM_(2.5)的贡献分别是燃煤29.26%、扬尘23.83%、机动车19.34%、二次源16.01%和工业源11.57%,其中,污染天机动车排放对PM_(2.5)的贡献20.57%,高于优良天时17.82%,而燃煤源的贡献23.04%明显低于优良天时33.75%,静稳天气时机动车排放对PM_(2.5)贡献较优良天上升,燃煤源对PM_(2.5)贡献有下降.因此,阳泉市在秋冬季应加强对燃煤、扬尘源的控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的控制,以减少污染期间机动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5.
紫色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氮素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紫色土区12.10 km2的万安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于2011年4月(旱季)和8月(雨季)小麦和玉米收获期共采集552个表层土壤(0~15 cm)样品,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并呈以下顺序:水旱轮作田>林地>旱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旱季、雨季土壤全氮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月和8月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1.16、0.90、1.21 g·kg-1和1.13、0.94、1.29 g·kg-1.但旱季和雨季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4月和8月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08、24.22、31.22 mg·kg-1和3.98、11.18、2.27 mg·kg-1,表现出土壤硝态氮旱季累积、雨季流失的特点;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林地土壤全氮的强烈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的流域土壤氮素的时空变异特征,将会为流域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修复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6.
实验模拟了沉水植物苦草与挺水植物菖蒲生长情况下太湖梅梁湾地区沉积物磷的释放过程,并分别探讨了在2种植物生长过程中上覆水总磷(TP)及其各赋存形态溶解性有机磷(DOP)、可溶性正磷酸盐(DIP)、颗粒态磷(PP)的浓度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菖蒲与苦草生长过程中,2种植物均大大降低了水体磷浓度,减缓了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菖蒲对沉积物总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优于苦草,针对不同的赋存形态磷,2种水生植物的作用效果有差异。苦草优势在于提高了对DIP的吸收利用和对环境因子DO、pH的改变,而菖蒲的优势在于更有效地抑制PP与DOP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7.
粉煤灰矿化CO2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减少燃煤电厂CO2排放的技术.然而,目前还缺乏从矿物学角度对碳酸化反应机理的详细认识.本研究选取了3种粉煤灰开展碳酸化实验和矿物学研究,考察碳酸化过程中温度对碳酸化能力及粉煤灰矿物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一温度下,BJ粉煤灰的碳酸化率均高于YA和LY粉煤灰,这是由于BJ粉煤灰中硬石膏、钙铁石和无定形相等活性矿物相含量较高,LY粉煤灰缺少高活性的钙、镁结晶相.对YA粉煤灰而言,升高温度可显著提高透辉石、尖晶石、黑钙铁矿和方镁石的转化率.在碳酸化YA粉煤灰中同时检测出碳酸钙和碳酸镁/铁,说明除含钙相其他活性元素(Mg和Fe)也参与了碳酸化过程.因此,需要对每个粉煤灰原始材料的矿物学和操作温度进行具体的个案优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CO2能力和碳酸化率.结果还表明温度对不同晶型碳酸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方解石在低温(40和80℃)下形成,而文石在高温(180和220℃)下形成.  相似文献   
188.
黄土区洛川塬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洲  李晨曦  华琨  李志 《环境科学》2019,40(8):3559-3567
地下水是黄土塬区的主要水源,探讨其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对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洛川塬为研究区域,通过该区2015~2017年采集的地下水的阴阳离子测定,运用Piper图、Gibbs图、相关性分析和正演模型等方法,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下水为弱碱性低矿化度水,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_3型;②地下水的离子浓度特别是Na~+、Ca~(2+)和HCO_3离子有时空变异,可能受降水淋溶土壤、阳离子交换和地下水的水平流动等因素影响.③影响地下水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为碳酸岩和硅酸岩风化作用,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平均贡献率介于47%~85%,硅酸盐岩风化的贡献率介于6%~38%.蒸发岩溶解、人类活动及大气输入的贡献非常小,平均贡献率均小于5%.可见,深厚的黄土为优质地下水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水质仍然受自然因素主导.  相似文献   
189.
以巢湖十五里河入湖河口原位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型实验,模拟了垂向环流的动水条件下,溶解态无机磷(DIP)在泥水界面的释放-吸附过程,探讨了不同强度环流对河口底泥DIP迁移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垂向环流扰动会引起上覆水中溶解氧(DO)和悬浮颗粒物(SPM)含量明显上升,且其平衡浓度与扰动强度均呈正相关,但悬浮物中值粒径(D50)则随扰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垂向环流作用下沉积物DIP的释放量随时间呈“Λ”型分布,显著区别于其他动水扰动情形,释放峰值与环流强度成显著正相关(P=0.047<0.05),但平衡值则与之呈显著负相关(P=0.034<0.05);环流扰动的增强促进了DIP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并构建了耦合天然水动力效应的沉积物DIP Freundlich等温吸附经验公式:lgQe=2.7074e1.3487τ+0.9463e-1.4830τlgCe.  相似文献   
190.
以碱木素为原料热解制备碱木素基活性炭(LAC),在此基础上添加硝酸镍、硝酸锌等,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负载镍锌氧体的木质素基活性炭(NiZn-DO/LAC).通过SEM、BET、XRD等仪器对木质素基活性炭性能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水溶液中对于磺胺噻唑(ST)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木质素基活性炭具有明显的三维多孔结构与稳定的晶体结构,其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759.1m2/g).在吸附ST的过程中,NiZn-DO/LAC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可达328.2mg/g,优于其他报道的吸附剂.在NaOH溶液中,ST易从活性炭材料中脱附,在循环利用4次后,解吸率仍可达79.43%.NiZn-DO/LAC对ST的吸附主要通过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络合作用、氢键作用及疏水性作用的协同,从而使吸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