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12篇 |
免费 | 239篇 |
国内免费 | 154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13篇 |
废物处理 | 858篇 |
环保管理 | 2180篇 |
综合类 | 7169篇 |
基础理论 | 4233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5670篇 |
评价与监测 | 1010篇 |
社会与环境 | 739篇 |
灾害及防治 | 22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99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340篇 |
2017年 | 348篇 |
2016年 | 486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615篇 |
2013年 | 1509篇 |
2012年 | 692篇 |
2011年 | 808篇 |
2010年 | 720篇 |
2009年 | 811篇 |
2008年 | 833篇 |
2007年 | 809篇 |
2006年 | 728篇 |
2005年 | 610篇 |
2004年 | 607篇 |
2003年 | 591篇 |
2002年 | 561篇 |
2001年 | 709篇 |
2000年 | 524篇 |
1999年 | 407篇 |
1998年 | 344篇 |
1997年 | 279篇 |
1996年 | 269篇 |
1995年 | 304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61篇 |
1992年 | 271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271篇 |
1989年 | 240篇 |
1988年 | 193篇 |
1987年 | 185篇 |
1986年 | 186篇 |
1985年 | 182篇 |
1984年 | 201篇 |
1983年 | 189篇 |
1982年 | 197篇 |
1981年 | 214篇 |
1980年 | 169篇 |
1979年 | 181篇 |
1974年 | 148篇 |
1968年 | 156篇 |
1967年 | 184篇 |
1966年 | 154篇 |
1965年 | 148篇 |
1964年 | 15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222.
223.
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分别在气提式序批反应器(SBA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地培养出了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SBAR和SBR中的好氧颗粒污泥都具有稳定的基本形态结构,其微生物主要由杆菌和球菌组成,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3%左右.对NH+4-N的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污泥体积指数(SVI)、比耗氧速率(SOUR)、TN去除率和TP去除率分别为0.45~2.00 mm、19.97 mL/g、47.68 g/(kg·h)、82%和65%;而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SVI、SOUR、TN去除率和TP去除率分别为0.18~1.00 mm、29.12 mL/g、43.21 g/(kg·h)、58%和50%.相对而言,SBAR更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运行. 相似文献
224.
225.
浸提分离法提取皂素清洁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通过溶剂提取将游离皂苷与淀粉、纤维等成分分离,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耗酸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皂素清洁生产工艺。首先对溶剂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90%(体积比)乙醇溶液,料液比1∶7,沸腾回流提取3 h,重复提取3次。然后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了皂素废水的有机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工艺皂素产率为1.51%(降低3.82%),用酸量比传统工艺减少了71%,头道液COD浓度降低了46%,每100 g原料排放的COD总量下降了84%;皂素废水的有机物污染物主要为糠醛及其衍生物,清洁工艺废水的有机物含量更低,更易降解。 相似文献
226.
227.
反渗透处理稀土氨氮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稀土冶炼厂排放的碳铵沉淀洗涤废水的水质情况,采用NH4Cl和 NaCl模拟废水进行了反渗透可行性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反渗透对NaCl 较NH4Cl 有着更高的去除率,而NH4Cl 相对NaCl则有着更高的产水速率。实际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操作压力范围内回收率为65%的条件下,NH4Cl浓度为2.85 g/L的碳铵沉淀洗涤废水经反渗透处理其NH4Cl去除率为77.3%,可作为氨氮废水的预处理。对该废水处理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其约为2.7元/m3,比相近浓度氨氮废水的氨吹脱处理成本节省约26%。 相似文献
228.
229.
230.
The effects of aeration rate on generated compost quality, using aerated static pile metho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composting process in an active municipal solid waste system,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nested design method with three aeration rates. During each aeration rate,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pH, EC, carbon-to-nitrogen ratio, NO(3)-N, nitrogen, potassium and phosphorous were measur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composting processes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lower and medium aeration rat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nitrogen, carbon-to-nitrogen ratio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while higher aeration rates led to higher EC values. Furthermore, the thermophilic phase lasted 13, 9 and 4 weeks for the aeration rates of 0.4, 0.6 and 0.9 L min(-1)kg(-1), respectively. According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arting at a rate of 0.6 L min(-1)kg(-1) during first 2 months (about 9 weeks) of the process and continuing at a rate of 0.4 L min(-1)kg(-1)until the end of composting process would result in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