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1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267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162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针对一种高硬度富锶地下水,分别采用石灰和石灰-碳酸钠两种方法,利用药剂软化/超滤膜工艺对其进行软化处理,同时考察了药剂投量对出水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石灰软化/超滤膜法,Ca(OH)2最佳投加量为270 mg/L时,出水总硬度(以CaCO3计)由287.12 mg/L降低到96.44 mg/L,硬度去除率为66.41%,出水锶含量也由原水中的0.37 mg/L下降为0.21 mg/L;而采用石灰-碳酸钠软化/超滤膜法,Ca(OH)2和Na2CO3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70 mg/L、160mg/L时,出水总硬度降低到60.34 mg/L,硬度去除率达78.98%,锶含量仅为0.02 mg/L。2种处理方法出水总硬度均达到预期目标,石灰软化/超滤膜法可使出水锶含量满足富锶水的要求,而石灰-碳酸钠软化/超滤膜法则造成了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锶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12.
有机酸土柱淋洗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采用土柱淋洗方法,研究草酸、柠檬酸、乙酸和酒石酸溶液对某电镀厂附近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淋洗剂浓度、淋洗次数和淋洗时间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研究草酸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淋洗过程中铬的去除效果明显滞后于铜、锌和镍3种重金属离子。1 mol/L的草酸在土水比为1∶1,淋洗5h,淋洗4次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佳淋洗效果,Cu、Zn、Ni和Cr的去除率分别是99.6%、66.98%、88.7%和18.23%。  相似文献   
113.
以聚硅硫酸铁(PFSS)为絮凝剂、磁流体为磁种,采用磁絮凝法处理模拟废水。在正交实验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响应曲面分析,研究磁絮凝法处理模拟废水的各因素间具有的交互作用关系。回归拟合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FSS加入量36.8g/L,模拟废水pH7.4,磁种加入量14.7mg/L,搅拌转速266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实验,TP去除率为97.70%。  相似文献   
114.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电极的表面性质,发现电极表面的黏结剂可完全碳化,且活性炭上带有大量含氧官能团;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进行了测试,表明电吸附是一稳定而又可逆的过程,电极电流的最大值由碳化前的0.019 8A升至碳化后的0.042 7A,双电层电容提高到碳化前的2.16倍;对NaCl的电吸附实验表明碳化后电极的电吸附率是碳化前的1.59倍,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也由1.14mg/g提高到3.29mg/g,且活性炭电极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115.
膨润土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抑尘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波辐射下制备了膨润土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SAP)(一种加入聚乙烯醇(PVA),另一种不加入PVA)。结果表明:(1)红外光谱图表明,PVA与聚合网络形成了半互穿网络结构;X射线衍射图表明,膨润土与PVA、丙烯酸形成了具有无定形结构的复合产物。(2)不论是沙土堆还是尘土堆,喷洒膨润土接枝丙烯酸SAP溶液的抑尘效果明显比喷洒自来水好;喷洒膨润土接枝丙烯酸SAP溶液的尘土堆的抑尘效果好于沙土堆。(3)在温度为15℃时,考虑到节约成本的问题,首选不加入PVA的膨润土接枝丙烯酸SAP做抑尘剂;在温度为45℃时,加入PVA的膨润土接枝丙烯酸SAP适合做抑尘剂。(4)膨润土接枝丙烯酸SAP浓度越高,其耐蒸发性越高。  相似文献   
116.
以68台燃油锅炉(≤10~MW)NOx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NOx的排放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控制与管理现状,讨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管理控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控制建议。结果表明,NOx平均排放浓度为318.2mg/m^3,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4.4kg/t,基于燃料发热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102.8ng/J,基于燃料氮含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2.1mg/mg;建议采取分阶段控制的方式,逐步提高NOx排放限制,从而实现控源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17.
Depletion of Si in transported dust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many years. It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ansported and local dust in cities, although it rarely has been. Here we use the variations of the Si/Al ratio in 15 months of continuous PM2.5 samples at Beijing (northern China) and Chongqing (southwestern China) to reveal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their dust sources. For both cities, peaks of concentration for Si and Al in PM2.5 corresponded with minima of Si/Al, and could often be linked to pulsed air flow from deserts to the northwest. With significant depletion (up to 80%) and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at urban and rural sites, Si/Al showed a clear seasonal evolution, which decreased from spring to summer, increased from fall to winter, and collapsed during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transported dust, local fugitive dust and firework influence, respectively. The low ratios implied that desert dust is a common source during spring at Chongqing, whereas its presence during cold season at Beijing was also more frequent than expected. Failing to recognize the depletion of Si may lead to an overestimate of desert dust by 15%–65% when using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Al in crust (6%–8%), as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difference in Si/Al ratio between local and transported dust implies that >60% of the dust at Beijing came from outside the city during the springs of 2004–2006. This result can help resolve the contradictory findings on this topic that have been presented earlier.  相似文献   
118.
新型SBBR处理畜禽废水脱氮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畜禽废水为处理对象,将序批式运行模式应用到好氧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中,考察在不同模式下的处理效果及氮的转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进水COD浓度为2 000 mg/L左右,总氮为140 mg/L左右时,保持溶解氧在2~2.5 mg/L,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方式处理效果优于单一的好氧/缺氧方式;模式为3 h(曝气)-1.5 h(停曝)-1.5 h(曝气)-1 h(停曝)时系统对总氮和氨氮处理效果最好,总氮去除率达到90%,系统主要脱氮方式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短程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19.
连片生态浮床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漕桥河的支流庙尖浜作为实验河段,以睡莲(Nymphaea alba)、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DC)作为微污染水体净化的浮床植物,研究连片生态浮床的净化能力随季节的变化和浮床面积对连片生态浮床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秋-冬-春季节内植物的净化能力随季节变化呈"U"型,相应的河水水质的变化呈一个倒置的"U"型;在一定营养负荷和植物正常生长状况下,沿水流方向,氮、磷含量随浮床面积的增加而降低——春季时,随浮床面积增加,菖蒲区对TN的去除率由8.6%增加到26.7%,TP的去除率由17.1%增加到58.2%,水芹区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可达22.0%和28.0%。研究表明连片生态浮床是河道水质改善的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可为太湖入湖河流的营养物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0.
采用HZ-16型大孔树脂对含三(三溴苯氧基)三嗪(RDT-8)废水进行吸附及脱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流量为4.0 BV/h的条件下,树脂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出水体积88.0 BV,此条件下出水COD小于291 mg/L,挥发酚质量浓度小于0.08 mg/L;在脱附液流量为0.5 BV/h的条件下,树脂最佳脱附工艺条件为脱附液体积3.0 BV,此条件下脱附液中挥发酚质量浓度为30.6 mg/L,挥发酚脱附率高达76.4%。在最佳吸附-脱附工艺条件下,连续进行10次动态吸附-脱附实验,吸附出水中COD为137~294 mg/L,COD去除率为72.5%~89.1%,挥发酚质量浓度稳定在0.05 mg/L以下,挥发酚去除率为99.8%~100%,说明HZ-16型大孔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