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8篇
  免费   748篇
  国内免费   1241篇
安全科学   932篇
废物处理   73篇
环保管理   359篇
综合类   3376篇
基础理论   554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290篇
社会与环境   299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81.
航空装备腐蚀维护维修新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海洋环境下服役航空装备极易发生腐蚀的问题,介绍了清洗剂、去腐蚀产物膏、缓蚀剂等腐蚀维护维修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功能、分类、技术指标等。清洗剂用于航空装备的日常清洗、维护以及维修,去除油污等污染物,防止腐蚀;去腐蚀产物膏用于外场航空装备腐蚀产物的原位去除;缓蚀剂用于在不能对现役航空装备的防护体系进行大幅改动的情况下,针对海洋环境下航空装备的防腐蚀需求,对航空装备进行附加防护或临时防护。综合运用腐蚀维护维修新材料进行航空装备的腐蚀防护,可以预防和减少腐蚀的发生,及时对腐蚀部位进行修复,保障航空装备的使用性能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482.
生物沥浸耦合类Fenton氧化调理城市污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生物沥浸耦合类Fenton氧化工艺对城市污泥进行了调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升华硫和Fe SO4·7H2O投量分别为3g·L-1和8 g·L-1时,污泥p H从6.9降至2.5约需1 d,满足类Fenton氧化的适宜酸性条件.生物沥浸处理后,污泥挥发性固体(VS)减少率为13.4%,污泥比阻从3.1×109s2·g-1降至1.5×109s2·g-1,降低51.6%,但仍属于难脱水污泥.沥浸污泥继续经类Fenton氧化调理,调理的最佳H2O2投量和反应时间分别为3.3 g·L-1和60 min.处理后污泥VS减少率为30.8%,污泥比阻和滤饼含水率分别为1.9×108s2·g-1和76.9%,污泥比阻降低93.9%,污泥脱水性能和稳定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该联合工艺对污泥的调理效果优于类Fenton氧化单独调理.  相似文献   
483.
山东省不同地形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掌握降水及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对于揭示区域气候变化规律,有效预防和科学评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4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降水日值数据,采用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山东省内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区的降水和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5年间,全省及各地形区的降水量和降雨侵蚀力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内分配均集中在夏季,降雨侵蚀力在时间尺度上存在25年左右的变化周期。空间上,降水和降雨侵蚀力均呈现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沿福山—莱阳—淄博—定陶等站呈“S”型贯穿山东省,界线东南侧降雨侵蚀力高,西北侧降雨侵蚀力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东南季风携带湿润气流受胶东半岛丘陵及鲁中南山地的阻挡抬升,致使“S”型分界线东南侧迎风面降水及降雨强度相对较高;西北侧背风面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及降雨侵蚀强度较低。该结果可为山东省水土流失空间特征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为区域水土资源利用与调控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84.
河流硝酸盐(NO-3)浓度及氮和氧同位素组成(δ15N-NO-3和δ18O-NO-3)可以辨识河水NO-3受自然过程和人为输入的影响,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水NO-3来源及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特别是山区人为输入对河水NO-3的影响仍不清楚.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显著的伊河和洛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体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δD-H2O和δ18O-H2O)、δ15N-NO-3和δ18O-NO-3,辨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河水NO-3来源及...  相似文献   
485.
长江中游历来是长江流域水灾最严重的地区,研究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水灾发生的变化波动并找出其与厄尔尼诺事件的遥相关,将有助于对长江中游水灾发生的预测。对这二个时间序列自152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灾发生的主要周期比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周期要长:后者主要表现为2年和3~4年的振动,而前者的主要周期为2年、8年和40年,其显著性也没有后者明显(但都超过了0.03的置信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水灾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耦合振动,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灾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不仅存在着如许多中国学者相信的短期滞后(如:1年),而且还存在着比较长时间的滞后(最长可达8年)。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相距时间愈短,这一时期长江中游水灾响应的滞后时间也愈短,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86.
介绍了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系统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了产业生态学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产业生态学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7.
江河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非排它性”资源服务,因此容易陷入“公地悲剧”。历史上对长江、黄河等江河所提供的多维度要素资源价值理论认识上的滞后及误区,是引发此类江河向“公地悲剧”演变的基础性原因。现行的江河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协调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源行为及利益关系,从而诱发了地方等主体对江河资源的不相容使用和过度进入,而成为加速推进这一演变进程的制度性根源。在这一体制下,地方在与中央的博弈中,谋求当期地方收益的最大化;地方之间的财政逆向转移与升职竞争博弈,加剧了地方的行为扭曲;部门之间的边界模糊与势力竞争博弈,诱发了部门的行为扭曲。只有创立新的江河管理体制,才能规范地方等主体的行为,避免江河的“公地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88.
森林对污染物(SO42-)的过滤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的过滤器效应是指森林对污染物所具有的净化缓冲作用,这是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截留、吸附与净化一般是通过污染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与灌草层植物、枯落物和土壤(微生物)等组分间的转化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污染物的净化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过滤器效应的关键.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污染物净化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指出目前国内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这都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对污染物净化过程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把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当作一个过滤器,从植物、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几个亚系统方面介绍了森林过滤器对污染物净化缓冲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89.
试论通过PPP模式处理我国城市垃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通过PPP模式处理我国城市垃圾的新思路,对PPP模式的经济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是PPP模式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490.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 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