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2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4315篇
安全科学   1145篇
废物处理   686篇
环保管理   1097篇
综合类   7569篇
基础理论   2100篇
污染及防治   3853篇
评价与监测   664篇
社会与环境   637篇
灾害及防治   56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558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466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585篇
  2016年   601篇
  2015年   677篇
  2014年   932篇
  2013年   1255篇
  2012年   1115篇
  2011年   1179篇
  2010年   965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968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812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52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339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91.
聚丙烯酸钠作为调理剂对好氧堆肥的保氮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污泥、锯末、猪粪为原料,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调理剂,利用自制好氧堆肥反应器,研究了PAAS在污泥好氧堆肥中的保氮效果。实验显示,PAAS会提高堆体的pH水平,抑制氨氮的生成,从而减少NH3的挥发源,在PAAS对水溶性氨的吸附作用下,堆肥产品的最终氨氮水平依然得到提高;PAAS对硝化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PAAS的堆体在堆肥周期内的硝氮平均增幅可达到未添加PAAS的空白堆体的4.64倍;添加PAAS的堆体在堆肥周期内全氮平均降幅只有空白堆体的52.24%。PAAS做为堆肥调理剂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保氮效果。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膨润土,研究了改性膨润土联合混凝剂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膨润土投加量、pH值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改性膨润土的改性和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经微波改性后,实现了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阳离子对膨润土的插层,增大了层间距,提高了膨润土的吸附性能。联合混凝剂投加改性膨润土能够改善絮凝性能,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条件下,改性膨润土与PAC联合后的强化混凝,对初始浓度15.3 mg/L的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993.
DO浓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容积为15 L的SBBR反应器,系统进水NH+4-N浓度约为360 mg/L,控制温度为(30±2)℃,采用间歇曝气方式运行,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逐渐下降到0.9~1.1 mg/L,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脱氮性能与N2O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器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下降到0.9~1.1mg/L,系统TN去除率均达到80%,但在相同运行时间内的TN去除率依次降低,NH+4-N平均反应速率从0.19 mg/(L·min)降低至0.05 mg/(L·min),NO-3-N累计产生量稳定于14.9~16.5 mg/L,NO-2-N浓度在反应器内未产生明显的积累。随着曝气段DO浓度的下降,最大N2O释放速率逐渐降低,N2O累计释放量从73.8 mg下降到61.0 mg,N2O转化率介于2.4%~2.9%。  相似文献   
994.
为讨论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特性的影响,用氨改性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高温氨气吹扫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观察了改性后活性炭物化性质的变化,研究了氨改性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等温关系与动力学,并对吸附前后氨改性活性炭的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氨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孔容均略有增大,活性炭中N元素含量明显增高,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零电荷点增大。氨改性后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效果明显提高,吸附过程数据可用等温吸附方程描述,改性后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Pb(Ⅱ)在氨改性活性炭表面上的附着明显可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活性炭表面含氮官能团与Pb(Ⅱ)发生缔合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水处理中的絮团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分维数是描述这种结构的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固液体系的粘度与絮团分维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絮团粘性分维数的新概念及粘性分维数测定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与常用的质量分维数、边界分维数、面积分维数、体积分维数、表面积分维数等相比,絮团的粘性分维数及其测定模型具有易于测量、可同时表征不同类型絮团、可定量分析絮凝产品组成等特点,从而为絮团形态结构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6.
响应面法优化甘蔗渣-污泥复合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提升其实际应用价值,提出在污泥中掺杂甘蔗渣制备复合活性炭,并采用Plackett-Burman联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复合活性炭碘值的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甘蔗渣与污泥干重比为主要影响因素,对这3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实验,经响应面优化得到影响碘值的二次响应曲面模型,模型显示热解温度与热解时间、热解温度与干重比的交互作用显著,并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热解温度550℃、热解时间30 min和干重比50%,此时复合活性炭碘值为814 mg/g,优于未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活性炭。通过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碘值的测定以及元素和扫描电镜分析得出,甘蔗渣的掺杂提高了复合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体积、碘值及含碳量。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渣掺杂和制备条件优化是提高污泥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7.
改性丝瓜络纤维对水体日落黄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丝瓜络制备为阴离子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体日落黄(SY)染料的吸附,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的用量、日落黄染料的初始浓度(C0)、p H值、温度(K)、时间(T)5个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模拟吸附等温曲线、吸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方程并通过比表面积(BET)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改性丝瓜络吸附染料前后和丝瓜络改性前后的变化情况以此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 H对吸附效果影响不明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98 K温度时最大吸附量达到137 mg/g,是未改性丝瓜络的9.78倍。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过程描述最好,吸附类别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是一个自发和吸热的过程。改性丝瓜络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日落黄染料。  相似文献   
998.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faced by humans.Exis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anthropogenic push for a rise in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GHGs)(particularly CO_2)has been a primary cause for global warming.Aside from economic and teclinological factors,demographic dynamics(including human consumption in a broad demographic sense)has been a major driver for CO_2 emissions.In this paper,we performed both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and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based on gray system theory)on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dynamics on CO_2 emissions.Our results reveal that CO_2 emiss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and GDP per capit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nergy intensity.We also show that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with CO_2 emissions for five variables(i.e.,household consumption,urbanization rate,household size,population aging rate,population size)varies substantially:household consumptionurbanization ratehousehold sizepopulation aging ratepopulation size,with household consumption being the highest,and population size the lowest.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dynamics on CO_2 emissions,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nurture people's awareness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to adhere to current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相似文献   
999.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be a major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in the coming decades.It will have a multitude of potential impacts that vary in intensity and effect according to region and sector.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the climate of China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ecent 100 years.The reason fo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s mainly due to irrational land us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which chiefly results in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Based on an assessment model,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a picture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six districts of Hangzhou region.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nclude,on the one hand,some of Hangzhou sensitiv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primary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On the other hand,a reflection is made on a methodology to formulate preconditions on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by design of integrated adaptation options for the future spatial developments in function to upgrade Hangzhou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GIS的太湖流域主要生态风险源危险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湖流域主要生态风险源为评价对象,充分考虑多类型多等级风险源作用强度的差异性,构建了风险源危险度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风险源发生机率、强度及作用范围等建立了太湖流域洪涝、干旱、极端气象、土壤侵蚀及污染排放等主要生态风险源的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太湖流域1 606个网格和24个县市的风险源危险度统计数据库,采用AHP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实现太湖流域单要素及综合生态风险源危险度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内生态风险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高生态风险源危险区集中分布在环太湖北部一带,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172%;较高危险区主要呈“西北 北 东北 东”半环状分布格局,所占面积约2452%,危险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在流域西南部的苕溪流域一带,面积占1566%。此外,不同区域主导生态风险源组成亦不同,约599%的区域是以污染排放为主导生态风险源,主要分布在镇江 宜兴 长兴 安吉一线以东的地区;2545%的区域主导生态风险源为干旱,主要集中在镇江 宜兴 长兴 安吉一线以西;1244%的区域是以洪涝灾害为主导风险源,集中分布在湖州、宜兴等地;而以水土流失、极端气象灾害作为主导风险源地区相对较为分散,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