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0篇 |
免费 | 190篇 |
国内免费 | 4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9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100篇 |
综合类 | 883篇 |
基础理论 | 186篇 |
污染及防治 | 284篇 |
评价与监测 | 78篇 |
社会与环境 | 88篇 |
灾害及防治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3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Zhang Yaping Chen Zhenyan Chen Chunhong Li Fangzhou Shen Kai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1,28(14):17395-1740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Biochar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as an amendment in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o immobilize the heavy metals. However, the role of... 相似文献
22.
Distrib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eria nanoparticles in an aquatic ecosystem mod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utilization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for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ese newly designed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environment is a basic need.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ceria nanoparticles in an aquatic system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sediments, water, hornworts, fish and snails, using a radiotracer technique. Concentrations of ceria in the samples at regular time intervals were measured. Ceria nanoparticles were readily remov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and partitioned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sms. Both snail and fish have fast absorption and clearance abilities. Hornwort has the highest bioaccumulation factor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sediments accumulated most of the nanoparticles with a recovery of 75.7 ± 27.3% of total ceria nanoparticles, suggesting that sediments are major sinks of ceria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23.
24.
25.
微生物溶藻是藻类水华控制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仍缺乏去除微生物发酵产物中营养物质的方法学研究,对野外水体采集的微囊藻的溶藻活性研究也较少见。比较了不同极性溶剂对溶藻物质的固液萃取效率,研究了分子筛层析对溶藻物质的纯化效果,并测定了各提纯步骤的中间产物对野外水体采集的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在溶藻活性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固液萃取串联分子筛层析技术对TOC、TN和TP的总去除率平均高达97%,其中,固液萃取的分级去除率平均高达90%,而分子筛层析的分级去除率平均为70%,且分子筛层析后的产物对野外水体采集的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稳定在60%左右。结果说明,固液萃取与分子筛层析技术可以作为溶藻物质工业化提取与实验室纯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6.
选择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有相关规定,以及部分用量较大或虽被禁用但仍有残留的农药共25种,对黄浦江水源水以及采用臭氧活性炭-后置砂滤工艺的某水厂工艺段出水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评估了砂滤后置工艺条件下相应农药的实际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原水中有包括莠去津、乐果、六氯苯、敌敌畏、乙草胺、丁草胺、仲丁威和p,p'-DDT的8种农药检出,且总浓度较高达到760 ng/L,其中莠去津和乙草胺含量较高,最高浓度分别达到531 ng/L和277 ng/L;从季节性分布来看,春季总农药浓度最高达760 ng/L,秋季最低为175 ng/L。从工艺去除效果来看,臭氧活性炭砂滤后置工艺对农药的总体去除率为62%~78%,与冬春季相比,夏秋季节的农药的去除率提高约10%左右,这可能与高温期微生物活性较高有关。值得关注的是,砂滤后置工艺与同期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相比农药的总去除率要低10%左右,应结合总体出水水质情况对其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27.
采用振荡平衡法对富里酸(FA)吸附TNT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其热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FA对TNT的吸附量先减少后增加,pH=7.0时吸附量最小;随着离子强度(IS)的增大,FA对TNT的吸附量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FA对TNT的吸附量逐渐减少;ΔH0=-5.62 kJ/mol、ΔG0 S0 < 0,表明FA对TNT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反应,且吸附过程中系统的无序性降低。FA对TNT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偶极作用力以及氢键力,并且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8.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人工配制高氨废水为基质。在SBR中通过逐步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并控制低溶解氧的方法,经过58 d连续运行使出水NO2--N/NH4+-N维持在0.88~1.25,成功实现了半亚硝化的启动。通过对典型周期内氮素转化及N2O释放特性的考察表明:周期内DO浓度基本维持在0.4 mg/L以下,NH4+-N浓度由410.46 mg/L下降至257.26 mg/L。NO2--N浓度由162.90 mg/L升高至295.80 mg/L,NO3--N浓度由27.01 mg/L逐渐升高至50.16 mg/L。pH先由7.94升高到8.01后缓慢降至7.96,溶解性N2O浓度基本维持在0.07 mg/L。初期(0~20 min)气态N2O浓度由0.13 mg/L迅速升至1.13 mg/L后急剧下降到0.34 mg/L,随后缓慢升至0.54 mg/L。初期N2O的平均释放速率高达0.84 mg/min,这主要是上周期沉淀阶段产生并附着在污泥中的N2O受曝气吹脱所致。 相似文献
29.
阳宗海沉积物中磷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剂(Fe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