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0篇 |
废物处理 | 28篇 |
环保管理 | 44篇 |
综合类 | 306篇 |
基础理论 | 83篇 |
污染及防治 | 116篇 |
评价与监测 | 30篇 |
社会与环境 | 16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在维持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土壤粒级分组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并探讨其空间差异与成因。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在不同地质发育的土壤类型中变异较大,而土壤粘粉粒组分中的有机碳(SOCclay-silt)、全氮(TNclay-silt)质量分数变异较小。在土壤表层(0~20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4%~3.70%、0.0316~0.3403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61%±0.50%、0.3440%±0.0251%。在土壤下层(20~40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13%~2.91%、0.0175~0.2511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值分别为2.65%±0.63%、0.2622%±0.0923%。(2)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粘粉粒比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粘粉粒比例愈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中稳定性就愈强。 相似文献
262.
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及COD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能源紧缺以及有机废水治理和回收再利用的需求,采用驯化的河底污泥发酵模拟有机废水,研究了不同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糖源质量浓度均为1.67 g·L-1、废水体积为300 mL、pH=5.5、θ=40℃时,糖源为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三种有机废水总产氢气量分别是309.36 mL,318.18 mL,8.20 mL,含蔗糖的废水总产氢气量最高.含蔗糖和葡萄糖的废水COD去除率分别是78.00%和76.92%,而含淀粉的废水COD去除率仅为55%.此外,废水产氢规律与从污泥里筛选出的产氢菌生长曲线有密切的关系.厌氧发酵产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底物种类、底物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用驯化的污泥来发酵含糖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水,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生物质能氢气,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机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3.
分别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分析了青霉素钠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5℃以下,3种供试土壤对青霉素钠的吸附特性能用Freundlic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的吸附常数KF分别为30.73、39.26和64.58 m L·g-1。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表明土壤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青霉素钠的主要因素。供试土壤对青霉素钠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值均40 k J·mol-1,该吸附过程主要属于物理吸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土柱淋溶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黏粒含量亦是影响淋溶过程的主要因素,青霉素钠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较弱,3种土壤淋溶性能由大到小依次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 相似文献
264.
采用微波预处理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种子,待种子出土萌发后进行uv.B辐射(10.08 kJ m-2 d-1,PAR=220μmol m-2 d-1)处理 6 d,研究了经不同时间微波辐照后菘蓝种子发育而成的幼苗在UV-B辐射下非酶类抗氧化剂(紫外吸收物质、花青素甙、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脯氨酸)的生物合成情况.结果显示,在UV-B辐射条件下,4种微波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紫外吸收物质、花青素甙、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脯氨酸的生物合成,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幼苗对UV-B伤害的抗性.这表明,适当时间的微波预处理可以提高植物对增强UV-B辐射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过长时间微波处理也会抑制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和非酶类抗氧化剂的生物合成,加重对植物的伤害.因此,微波具有相悖的防护效应,在生物学上应用时其剂量的大小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265.
Alengebawy Ahmed Ran Yi Ghimire Nirmal Osman Ahmed I. Ai Ping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2023,21(5):2729-2760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 The rise of global waste and the decline of fossil fuels are calling for recycling waste into energy and materials. For example, rice straw, a by-product of rice... 相似文献
266.
生物指标监测可以综合反映水体各种污染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综合性强、持续性久、敏感性高等特点,能对现行理化监测无法反映污染综合效应的缺陷进行补充.本文通过对松花江干流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及BIOENV分析对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总磷为研究区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科学评估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效果和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绩效,全面评价流域污染物减排效果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7.
Lian Yang Qinxue Wen Zhiqiang Chen Ran Duan Pan Y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9,13(3):32
268.
7Be、210Pb等放射性核素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及全球物质传输途径示踪的研究中。2009年8月到2010年10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校园设采样点采集了51场大气降水样品,分析了单次降水事件中7Be和210Pb的含量以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次降水事件中7Be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1~5.99 Bq/L,210Pb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1~0.90 Bq/L。7Be和210Pb的月均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7Be的浓度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浓度最低;210Pb浓度高值出现在秋、冬季节,夏季浓度最低;7Be/210Pb高值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2)7Be、210Pb沉降通量与降水量有一定相关性,但单次降水事件7Be和210Pb浓度与降水量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7Be和210Pb沉降通量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指示7Be、210Pb沉降路径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69.
我国对大气酸沉降的研究起自70年代末.以酸雨研究占主导地位。我国酸雨现象区域性、发展性强,在地理上以南方酸性土壤地区为主,在成分上以硫酸盐型酸雨为主;无论是酸度还是频率,酸雨都是极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酸沉降已对农、林生态系统生产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效应,但其累积性的环境化学反馈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国酸雨地区以强酸性富铝土壤为主,对大气酸沉降有较大的敏感性。应用β指标还表明,酸沉降可使南方主要土壤因酸化而在30—60年内降低pH一个单位。近年来对酸沉降诱发的土壤酸化研究以模拟降水的土柱试验为主,从pH下降、盐基淋出、Al及重金属移动等方面来提示出酸沉降可能对土壤产生的化学影响。但作为过程化学研究,其案例监测研究的报道尚很少。对于南方严重的酸雨现象,应加强实地动态监测和过程分析,注重Al化学及其对环境的反馈,将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到生态毒理机制上。 相似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