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53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631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歌乐山隧道施工过程环境影响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乐山隧道是渝怀线十大重点控制工程之一。隧道穿越地下水丰富的中梁山脉,同时又近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基地,因此涉及到许多环境敏感问题,就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影响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32.
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赵荣钦  黄贤金  徐慧  高珊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847-1859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433.
在汕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69株高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对其中6株形态特征差异比较明显、几丁质酶活力比较高的菌株SWCH-1、SWCH-2、SWCH-3、SWCH-5、SWCH-6和SWCH-9进行了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它们分别归属于5个属.即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采用兼并引物对6株菌几丁质酶编码基因的催化保守区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菌株均含有18家族几丁质酶编码基因;但是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NCBI收录的蛋白序列存在着差异,其中菌株SWCH-1和SWCH-3的蛋白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的相似性比较低,分别为85%和81%,菌株含有比较新的几丁质酶编码基因,其全基因序列的克隆和酶蛋白的纯化分析尚在进一步研究中.图6参18  相似文献   
434.
民航“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应用实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理论是前沿的应急管理理论之一,为我国民航主管部门及民航企业在应对民航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预防和处置重大飞行事故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针对国内外重大飞行事故特点和我国民航在应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对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理论所要求的"情景-应对"模式进行描述说明,建立了某一飞行事故情景的构建方案,以此为实例对如何应用该理论进行了示范和探讨。认为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理论对于改进、完善我国现行民航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5.
近年来太湖流域局部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太湖藻型生境条件还未根本改变,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确保太湖湖体水质稳定达标,尤其是加强对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地重点污染物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调研了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地水质概况、藻毒素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环境影响因子和迁移转化规律,并总结了藻毒素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太湖西部湖区和饮用水源地的主要环境风险,以及未来太湖藻毒素污染相关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促进太湖流域重点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确保太湖饮用水源地安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36.
• 1,4-Dioxane was degraded via the photo-Fenton reactive membrane filtration. • Degradation efficiency and AQY were both enhanced in photocatalytic membrane. •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membrane permeation flux. •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1,4-Dioxane is revealed by DFT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a photo-Fenton reactive membrane that achieved enhanced 1,4-Dioxane removal performance. As a common organic solvent and stabilizer, 1,4-Dioxane is widely used in a variety of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poses negativ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mpacts. The membrane was prepared by covalently coating photocatalyst of goethite (α-FeOOH) on a ceramic porous membrane as we reported previously. The effects of UV irradiation, H2O2 and catalyst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1,4-Dioxane in batch reactors were first evaluated for optimized reaction conditions, followed by a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on of 1,4-Dioxane removal in the photo-Fenton membrane filtration mode.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1,4-Dioxane removal rate reached up to 16% with combination of 2 mmol/L H2O2 and UV365 irradiation (2000 µW/cm2) when the feed water was filtered by the photo-Fenton reactive membrane at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6 mi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and apparent quantum yield (AQY) were both enhanced in the filtration compared to the batch mode of the same photo-Fenton reaction. Moreover, the proposed degrad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which provided a new insight into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1,4-Dioxane in photo-Fenton reactions on the functionalized ceramic membrane.  相似文献   
437.
Residual antibiotics in manure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public and ecological health when the manure is released to the environment via land application of manure as fertiliser. Anaerobic compost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decrease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prior to land application.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antibiotics tetracycline (TC) and oxytetracycline (OTC) during anaerobic composting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ll composting treatment conditions were able to effect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the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though without biochar antibiotic residues remained. TC and OTC were removed more efficiently when the compost was treated at 55°C than treatments at 35°C or 25°C. Adding biochar significantly and rapidly decreased the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in the compost samples. After 15 days of treatment with biochar at 55°C, 100% of TC and OTC had been removed from the manure. The marked ability of biochar to remove the antibiotics wa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adsorption of TC and OTC by the biochar.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may also have alter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ithin the compost and accelerated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the 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438.
湖泊富营养化与有机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为了建立富营养化湖泊中多环芳烃(PAHs)生态效应与底栖藻类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白洋淀为研究区,选取8个国控样点作为采样点,依据人为干扰程度不同将8个采样点划分为3种生境:生境1(S1和S2)主要遭受上游府河废水排放影响;生境2(S3、S6和S8)主要遭受水产养殖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生境3(S4、S5和S7)遭受人为干扰较小。分别在2009年4月、8月和11月收集了底栖藻类样品,并测定了白洋淀中15种PAHs。运用RQ_((NC))和RQ_((MPC))等改进风险熵值(RQ)方法计算PAHs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底栖藻类群落指标AD、Chl a、Chl b/a、CHL、CYA、APA、GLU、LEU、PSC和AFDW的值在11月最高,其次是8月和4月;就空间分布而言,这些指标值在生境1中最高,其次是生境2和生境3;而Chl c/a和BAC值在8月最高,其次是11月和4月,从空间分布特征而言,这些指标值在生境3最高;(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l a、Chl b/a、CHL、CYA、APA、GLU、LEU、PSC和AFDW的指标与PAHs污染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Chl c/a和BAC指标与污染物PAHs浓度呈显著负相关;(3)就空间分异特征而言,生境1中的ΣPAHs浓度最高,就季节变化而言,PAHs的浓度从4月到8月逐渐增加,而从8月到11月逐渐下降。各类PAHs表现出与ΣPAHs相同的时空变化特征;(4)IBR与RQ_(ΣPAHs(NCs))呈正相关关系(r=0.827,P0.01);除RQAcy(NCs)外,其他种类PAHs生态风险均与IBR呈相正相关关系(r=0.699~0.899),其中RQ_(BaP(NCs))与IBR显著正相关(r=0.899,P0.01)。此外,除沉积物TP外,IBR与TSI、水中TN、水中TP和沉积物TN也呈显著正相关(r=0.722~0.862)。因此,在富营养化湖泊中应考虑运用底栖藻类IBR生态监测PAHs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39.
为研究沙尘暴源区土壤盐碱扬尘对大鼠呼吸系统的免疫损伤,采集距北京200多公里的张家口张北地区的安固里诺尔干盐湖(N41.316°,E114.350°)0~5 cm的盐碱表土,过200目(75μm)筛,测试土壤盐碱扬尘中水溶性离子。将32只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低浓度组(1.5 mg·kg~(-1))、中浓度组(7.5 mg·kg~(-1))、高浓度组(37.5 mg·kg~(-1)),配制颗粒物悬液,采用气管滴注急性染毒方式,24 h后处死动物,检测血常规及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酸脱氢酶(LDH)、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等氧化炎症因子,并制作肺组织和气管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沙尘暴源区土壤盐碱扬尘中含有大量的SO_4~(2-)、NO_3~-和NH_4~+等离子;土壤盐碱扬尘急性染毒会对大鼠气管和肺组织造成明显的炎症病变,并随着染毒试剂浓度的升高而加重;但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较小。中、高浓度染毒使血浆中T-AOC显著下降(P0.05);染毒促使血浆TGF-β1分泌显著增加(P0.05),但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他氧化炎症指标分泌无显著变化。中、高浓度组BALF的TGF-β1因子分泌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BALF中IL-6含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其他氧化炎症指标分泌无显著变化。这些研究显示土壤盐碱扬尘粒径大小及化学成分可能是造成大鼠氧化炎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0.
青岛市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肥料大量投入在农业种植区日益普遍,导致了农区地下水硝态氮(NO3--N)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明确农区硝态氮污染的来源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在青岛农区随机选取35个采样点,借助反距离加权法(IDW)对硝态氮含量进行空间分布分析,通过测定氮、氧同位素进行溯源,运用SIAR模型量化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青岛市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平均值)由2009年的38.49 mg·L-1降低为2019年的22.37 mg·L-1,但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硝态氮的最大允许含量.2009年和2019年硝态氮含量都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南部污染轻,北部污染重.δ15N-NO3-δ18O-NO3-的交叉图显示青岛市地下水硝态氮主要来源是化肥、土壤氮、粪肥和污水.水同位素表明降水是青岛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贝叶斯混合模型(SIAR模型)表明污染源贡献率为:粪肥和污水(47.42%) > 土壤氮(27.80%) > 化肥(14.35%) > 大气氮沉降(10.43%).从2009~2019年青岛市地下水质量得到了改善,但硝态氮污染状况仍不容忽视,应根据硝态氮污染来源,有针对性地防治以确保农区饮用水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