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9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673篇
基础理论   279篇
污染及防治   543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分级喷水增湿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增湿水量、增湿水级数以及增湿水分配方式等参数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得出了一定试验条件下这些参数的优化值,它们分别为:增湿水量30%、三级增湿、递减分配方式。在此优化工况下,可以使塔内和系统脱硫效率分别达到68%和90%以上,比无增湿时分别提高6%和5%左右。  相似文献   
22.
利用SO2和硫酸盐化速率相关斜率,推算了有实际意义的总物质移动系数值,并确定了其允许范围,这为各地今后更地建立了硫酸盐化速率和大气SO2相关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3.
湘江霞湾港段底泥的含镉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湘江霞湾港段底泥中镉的含量分布和释放特性,对该河段底泥采样以测定含镉量,并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镉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湘江霞湾港段受到严重的镉污染,其底泥含镉量最高达359.8μg/g.湘江底泥和间隙水中含镉量的吸附-解吸平衡可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对新霞湾和老霞湾排污口附近河流底泥的镉形态分析表明,镉污染物以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3.3%(质量分数,下同)、65.3%,其次是残渣晶格结合态,分别占总量的26.5%、34.4%.  相似文献   
24.
洪水等级和灾情划分问题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洪水等级是描述一次洪水大小的指标,而洪水灾度是描述一次洪水造成损失大小的指标。这两个指标从理论和应用方面来说都具有许多优点,概念明确,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5.
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种子萌发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分布于我国三峡从宜昌至重庆段长江干流的消落带,分布区十分狭小.三峡工程兴建后,疏花水柏枝将失去绝大部分的生境而成为濒危物种.通过设置一系列控制实验测试了土壤水质量分数,温度和土壤类型对疏花水柏枝种子萌发的生态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水质量分数、温度和土壤类型对种子萌发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种子萌发率随土壤水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土壤水质量分数达到饱和程度时萌发率达到最大值;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高于低温,种子萌发率在21~27℃达到最大值;种子在河沙基质上萌发好于在沙土基质上.结合分布区萌发季节的环境条件分析,土壤水质量分数是限制该物种分布于消落带的关键作用因子.据此就该物种的种群保护与重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6.
在我国,聚丙烯酰胺(PAM)主要应用于石油开采,其长期暴露于环境中可以降解成有毒的丙烯酰胺(AM)。为探究在降解过程中AM的毒性作用,选择斑马鱼作为受试动物,进行AM长期毒性暴露40 d,考察了对斑马鱼的肝脏、脑组织、心脏、腮等器官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2.04 mg·L~(-1)、6.12 mg·L~(-1)和18.36 mg·L~(-1)暴露浓度下,形态学观察斑马鱼的鳃丝,鳃小片和鳃细胞有严重的受损现象;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肝脏、脑组织和心脏中MDA含量、LDH活力的升高,SDH和Na+-K+-ATPase活力的降低,均对其肝脏、脑组织和心脏造成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影响了斑马鱼体内细胞能量代谢过程。采用彗星试验检测斑马鱼的生殖腺细胞DNA损伤,结果显示暴露于浓度为2.04 mg·L~(-1)~18.36 mg·L~(-1)的AM后,斑马鱼的DNA损伤均表现为显著差异(P0.01)。上述研究结果均确定了AM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并可造成其生殖腺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27.
镉胁迫对莴苣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笋王一号(Lactucasativa L. sativa var.Angustata Irish.cv Sunwang NO.1)为材料,通过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胁迫对莴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0~100 μmol·L-1Cd2+对幼苗株高、根长、叶面积和叶数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程度加重,但低浓度的Cd2+(1 μmol·L-1)却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苗根、叶中MDA含量和G-POD、叶中SOD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加,但根中的SOD在100 μmol·L-1Cd胁迫下明显低于对照,同时,1 μmol·L-1Cd对根和叶片中的APX和CAT活性有一定的激活效应,以后随着Cd处理浓度的提高表现为抑制效应,且随着Cd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8.
铁炭内电解-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瓶毒性试验表明 ,AVM对厌氧消化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AVM废水经铁炭内电解预处理后 ,COD和AVM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19.5 %和 6 8.5 % ,可大大降低废水的毒性。预处理出水再经UASB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进一步处理 ,当生化系统进水COD为 6 0 0 0— 6 5 0 0mg/L时 ,出水COD为 2 5 0— 2 80mg/L ,总COD去除率达到 95 .6 % ,出水达到生物制药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9.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去除太湖水华蓝藻,考察了放电输出功率、空气流速、添加剂(异丙醇、腐植酸)等对蓝藻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能去除太湖水华蓝藻,放电功率100 W,空气流速1.0 L/min,放电18min,在光照强度2 000 lx和25℃下培养4 d,初始叶绿素a浓度为9.58 mg/L藻液中蓝藻去除率达87.8%。增加放电输出功率和空气流速能提高蓝藻的去除效率;腐植酸促进了介质阻挡放电对蓝藻的去除;而异丙醇添加剂抑制了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放电处理后,蓝藻细胞内类胡萝卜素含量、SOD活性、MD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介质阻挡放电破坏了蓝藻细胞内含物。  相似文献   
30.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riclos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JC  Kwong TY  Luo Q  Cai Z 《Chemosphere》2006,65(3):390-399
In the spring of 2003, there was an outbreak of the sever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Hong Kong. Health concerns have thus triggered an increased and predominant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household cleansing agents such as triclosan (5-chloro-2-(2,4-dichlorophenoxy)phenol). However, it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 that triclosan could be photochemically converted to toxic 2,8-dichlorodibenzo-p-dioxin (2,8-Cl(2)DD) in the environmen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closan. To this en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riclosan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TiO(2) (Degussa P25) under irradiation of UV light (lambda < 365 nm). It was found that triclosan could be degraded by this approach. Hydrogen peroxide was added to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the optimal initial hydrogen peroxide concentration for triclosan degradation was 0.005% (w/v). Product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riclosan oxidation occurred at its phenol moiety and yielded quinone and hydroquinone intermediates. The formation of a dichlorophenol intermediate in triclosan degradation suggested bond-breaking of the ether linkage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Moreover, no 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 congener was detected.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riclosan i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