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414篇
安全科学   245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1139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为弥补我国对自然灾害诱发事故灾难的NaTech事件研究的不足,尤其是该类事故所伴随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和大范围扩散对公众造成的生命安全健康风险定量评估的缺乏,以我国某沿海化工园区企业内对二甲苯(PX)储罐在特大地震下的破坏泄漏情景作示范性案例研究,按照灾害链的方法模拟PX泄漏与扩散的过程,定量评估由此导致的公共安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PX扩散的质量浓度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地震常发生的季节和时刻具有依存性;沿海地区NaTech风险评估中应考虑热力内边界层(TIBL),以免低估风险。  相似文献   
362.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地农业系统不同种植区休耕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溶性氮素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休耕地土壤SON含量范围为4. 11~14. 34 mg/kg,平均含量为8. 62 mg/kg。不同种植区休耕地土壤SON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 05),SON占TSN的比例差异极显著(p0. 01),传统农业种植区SON的变异较大,其它种植区的较小。水溶性氮素组成以SON和NH_4~+-N为主,不同种植区的NH_4~+-N、NO_3~--N占SIN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 05),而两者占TSN及SIN占TSN的比例差异极显著(p0. 01)。传统农业种植区表层和深层土壤SIN的含量都要比其它种植区高,SON则相反,说明不同类型的农业对土壤氮的影响不同。不同种植区表层土NH_4~+-N、NO_3~--N、TSN、SON含量差异极显著(p0. 01)。除了打通种植区,其它种植区NH_4~+-N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规律。除了大冲种植区在0~30 cm深度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外,其它种植区NO_3~--N含量自土壤表层到30 cm深度,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增加,自30 cm深度往下,随着土层的增加而下降。TSN和SON中,除了青岩种植区随着土壤表层到20 cm深度处降低外,其它种植区随着土壤表层到20 cm深度处先增加,然后从20 cm深度往下随着土层的增加再降低。SON容易向下淋失,不易在土层深部发生积累,造成氮素的流失和带来环境污染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63.
梯级筑坝显著改变了河流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了了解梯级筑坝对河流HCO_3~-的影响,本文对乌江中上游梯级水库的HCO_3~-浓度、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及相关的环境参数进行了长时间跨度的分析。乌江中上游梯级水库-河流体系HCO_3~-浓度为1 42154~3 38752μmol/L,平均值为2 36321μmol/L;δ~(13)CDIC为-1066‰~-452‰,平均值为-854‰;梯级筑坝导致河流具有下游HCO_3~-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河流筑坝发电,易形成峡谷型深水水库。碳同位素证据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上层的光合作用和下层的呼吸作用成为控制发电水库碳循环的主要因素。这导致HCO_3~-浓度在水库剖面上呈现出由上层至下层逐渐增高的变化规律,再加上水库底层泄水的发电方式,最终导致梯级筑坝河流下游HCO_3~-浓度逐渐升高。本研究将加深梯级筑坝对河流碳循环影响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64.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取决于危害因素与人群的时空分布的重合程度,建立健全的居民生活模式参数模型库可为地震等突发性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报告了在中国较大范围开展的村镇居民生活模式参数问卷调查(HAPRRES)结果,包括生活模式参数、优化建模方法和仿真方法等。着重分析了种植业者群体的生活模式参数及其模型,发现区分不同的日工作安排(以日工作段数为参数)对活动参数分别建模,并且模型稳健性较好。利用模型库仿真再现得到人群分布,拟合出我国地震中毁坏建筑物内处于睡眠或清醒状态居民的不同死亡率,证实不同空间和活动状态的居民的伤亡概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65.
为提高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中人员安全判据设定的合理性,研究各国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规范和指南中关于人员安全判据的规定,包括烟气层高度、热量、能见度和毒性气体体积分数临界判据。结果表明,建筑高度会影响烟气层高度临界判据,设定判据时需特别考虑中庭、仓库等区域;环境湿度会影响人体对烟气对流热的耐受极限,选取判据时需考虑水系统灭火过程造成的环境湿度增大;设定能见度临界判据应考虑建筑空间大小,还应考虑烟气中刺激性气体的影响;设定毒性气体临界判据时,应考虑可接受的人员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366.
为更全面地反映火灾对工业厂房可靠性的影响,确保火灾后结构安全性评级的准确性,结合我国火灾后工业厂房可靠性评级的特点,加入抗火性这一特殊指标,将耐火等级、火灾裂缝和变形3个因素作为抗火性的评级指标,并确定抗火性等级划分标准。建立基于Vague集相似度量理论的、考虑抗火性的火灾后工业厂房结构可靠性综合评级模型。将模型应用于5个工程实例。结果表明,评级结果与规范评级法的结果一致;与未考虑抗火性的规范评级法相比,量化后的评级指标不仅评级过程清晰,而且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评级结果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367.
为使危险源的定义和分类更有可操作性,并明确其与隐患的关系,首先在总结现有危险源定义及分类的基础上,将危险源的概念重新界定,然后对其进行深入分类研究,最后明确危险源与隐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将危险源定义为所有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或状态;其次,将危险源进一步划分为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根源危险源是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客观存在,包括有形或无形的实体,包括人、物、组织、系统4大类;状态危险源是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危险源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正处于和非正处于的不安全状态;第三,隐患是正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根源危险源。  相似文献   
368.
针对深部矿井巨厚砾岩下采场冲击地压的易发性和危险性,运用理论分析和室内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对华丰煤矿巨厚砾岩下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离层自下而上发育,在巨厚砾岩层下部离层空间达到最大。煤层极限平衡区内集中静载荷能量E静和巨厚砾岩破断、垮落释放的集中动载荷能量E动是造成采场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并且E动诱发冲击地压的强度更高,危险性更大。当E静+E动-Ef min>0时,采场冲击地压启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囊袋式离层加固技术,对离层区域进行横向挤压和纵向加固,有效控制巨厚砾岩断裂、垮落,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减少地表沉陷,实现了煤矿安全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369.
在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背景下,餐厨垃圾收运与处置利用一体化成为了城市固废资源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分析天津市餐饮垃圾产排特征,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收运方式信息并归纳出4条处理技术路线,分别是高温发酵、焚烧发电、单独厌氧以及协同厌氧,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选取6种影响类型为评价指标对餐厨垃圾收运及处置一体化模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4条技术路线均具有环境效益,净环境影响潜力由低到高分别是高温发酵路线(−0.030 8)、协同厌氧路线(−0.029 9)、单独厌氧路线(−0.024 5)、焚烧发电路线(−0.005 7)。敏感性分析表明,提高餐厨垃圾提油率,减少收运距离均能降低环境影响潜力,优化三相分离技术提高提油率是一种更加可行高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70.
简述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构成以及新旧规范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影响因子的对比分析。通过对2014—2017年山东省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与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规范实施后,有林地、灌木林地、湖泊(库)、水田、中度侵蚀、重度侵蚀面积增加对EI评价结果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其它建设用地、盐碱地面积增加均对EI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以上8个影响因子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对市级和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同,但相比旧规范其负面影响均有所减小;相比旧规范,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但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