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461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利用玉米浸泡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玉米浸泡液)作为接种液和基质,利用“三合一”膜电极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试验,采用在线监测电压和废水分析方法对产电功率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进行测定,探讨高COD、高氨氮有机废水产电及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94 d(1个周期)的连续运行(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17 d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525.0 mV),稳定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6 mW/m2,此时电池相应的电流密度为440.2 mA/m2,内阻约为350 Ω,开路电压619.5 mV;但燃料电池电子利用效率较低(库仑效率为1.6%);1个周期结束时浸泡液的COD去除率达到51.6%,氨氮去除率25.8%.本试验利用玉米浸泡液成功获得电能,同时对浸泡液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2.
姚磊  叶正芳  王中友  倪晋仁 《环境科学》2009,30(6):1733-1737
由活性污泥培养得到好氧颗粒污泥,研究了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主要含有C、H、N、O、P等元素,其经验结构式为C5.7H10.9O3.9NS0.04.好氧颗粒污泥表面主要由球状细菌组成,具有明显的孔隙结构.在20~40℃时,Pb2+在好氧颗粒污泥上的吸附过程可以由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R2>0.914).Pb2+最大吸附量Qmax由80.65 mg·g-1(20℃)增至97.09 mg·g-1(40℃).吸附过程的表观自由能变ΔG<0、 ΔH>0、 ΔS>0,表明Pb2+在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的吸附为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红外扫描分析(FTIR)结果表明,吸附过程Pb2+主要与—OH、蛋白质中的—COOH以及PO发生作用,与含氮官能团无关.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闽江福州段表层沉积物中Cr、Zn、As、Cd、Cu和Pb等6种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基于共识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Zn(195.57 mg·kg~(-1))Pb(79.41 mg·kg~(-1))Cr(66.62 mg·kg~(-1))Cu(42.33 mg·kg~(-1))As(10.02 mg·kg~(-1))Cd(0.90 mg·kg~(-1)).Zn、Cd、Pb含量从河段上游到下游呈递减趋势,Cr、As呈递增趋势,Cu含量分布均匀.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Q值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判定结果表明,有18%的沉积物样品具有毒性,说明闽江福州段沉积物整体毒性效应低.从RI值来看,闽江福州段沉积物的生态风险属于中低等级;风险等级为中的样品占55.3%,主要分布在河段上游和中游(福州市区的南港和北港段),风险主要来自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84.
鄱阳湖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对水位变化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鄱阳湖枯水期不同高程出露表层沉积物,通过研究有机磷含量及形态差异,试图揭示江湖关系变化引起的水位下降对鄱阳湖沉积物有机磷潜在释放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枯水期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含量(115.2~448.3 mg·kg-1)占总磷的19.3%~45.1%,有机磷含量空间分布呈"五河"入湖尾闾区高于湖心区和北部湖区.2鄱阳湖表层沉积物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磷盐酸提取有机磷胡敏酸有机磷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富里酸有机磷.3水位下降引起的沉积物出露时间延长是引起鄱阳湖不同高程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沉积物出露时间越长,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盐酸提取有机磷与富里酸有机磷的含量越低,而胡敏酸有机磷和残渣态有机磷含量越高.同时,水位下降引起的沉积物出露时间延长致使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占总有机磷比例下降,而非活性有机磷占总有机磷比例增加,反映了沉积物出露时间延长可能会促进有机磷形态由活性向非活性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沉积物有机磷的潜在性风险.  相似文献   
85.
成都颗粒物吸湿增长特征及订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蕾  倪长健  孙欢欢  王超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38-3943
利用2013年6月—2014年5月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PM_(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监测资料及同期温江站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相对湿度对大气消光系数的影响,探讨了消光系数湿度订正方法的原理和技术流程.结果表明:针对细颗粒物而言,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在相对湿度为40%时存在突变(通过了α=0.05的信度检验),当相对湿度小于40%时,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呈现平稳波动的特征;而当相对湿度介于40%~90%时,平均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增长趋势明显;现有的湿度订正方法未能在成都地区起到相应的订正效果;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直观上表现为非平稳随机序列,基于单位质量“湿”消光系数和单位质量“干”消光系数在统计意义下应具有一致性的原则,从不确定性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消光系数湿度订正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形态特征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于2012年5月在珠江口海域采集2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对6种重金属(Cr、Cu、Zn、As、Cd、Pb)的含量、形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改进BCR提取法分析重金属赋存形态,并运用酸提取态百分含量风险评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呈现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西岸的浓度普遍高于东岸区域,重金属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虎门、磨刀门、鸡啼门附近,陆源人为污染影响明显;重金属赋存形态中Cr、Cu、Zn、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Cd主要以酸提取态存在,各重金属非残渣态所占比例以Cd最高,表明Cd的迁移性最强;以酸提取态百分含量为依据进行的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虽然Cd的绝对含量不高,但其潜在危害等级为高风险,其余重金属为中-低-无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87.
泉州市表层土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来源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不同功能区的33个表层土壤(0~10 cm)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UPLC)-荧光检测器法,研究了土壤中15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利用比值法、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以及采用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15...  相似文献   
88.
临界区甲醇的聚碳酸酯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间歇高压反应器中研究了聚碳酸酯在甲醇临界区域的降解行为 .降解无需借助催化剂 ,降解温度 2 2 0— 2 6 0℃ ,压力5 2 0— 8 6 7MPa ,时间 5— 4 5min ,通过GC MS与GC FID对液相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聚碳酸酯醇解主要产物为碳酸二甲酯 (DMC)和双酚A(BPA) .降解温度和时间为 2 4 0℃和 30min时 ,DMC和BPA的产率分别 91 75 %和 90 0 3%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 (GPC)对 2 4 0℃醇解反应的固相聚合物进行了分析 .降解初期 ,聚合物大分子发生断裂 ,PC的数均分子量 (Mn)迅速下降 ,仅有少量DMC和BPA生成 ;降解的中间阶段 ,低聚物在降解产物中的比例快速增加 ,同时DMC与BPA相应增多 ,最终PC被完全分解 .  相似文献   
89.
泥沙对双酚A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河泥沙为例,用SPE HPLC MS MS的方法分析了双酚A在泥沙上的吸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黄河泥沙碳酸盐含量较高,双酚A的等温吸附规律不能用线性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来描述;去除泥沙中碳酸盐后,泥沙对双酚A的吸附量增加,且其吸附规律可用线性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来描述.泥沙总有机质含量和可溶态有机质含量都会影响双酚A的吸附,沉积物和悬浮物对双酚A的吸附量分别与其可溶态有机质含量负相关;由于价态不同,钙离子和钾离子对双酚A的吸附影响规律相反,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双酚A吸附量亦增加,而随着钾离子浓度的增加双酚A吸附量却减少.  相似文献   
90.
苯酚与HO·作用的产物有两种 ,据此求解了苯酚在电解催化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 ,根据动力学方程对在不同时间体系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 ,表明苯酚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竞争连续反应模型。两种途径的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0 .0 82 2min- 1 和 0 .1 1 1 9min- 1 (对苯二酚途径 )、0 .0 0 75min- 1 和 0 .0 51 8min- 1 (邻苯二酚途径 )。由这些参数计算可知 ,有 97.2 8%的苯酚通过对苯二酚中间产物而得以氧化 ,只有 2 .72 %的苯酚通过邻苯二酚。对实验及拟合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苯酚在阳极附近被HO·氧化降解是非常快的 ,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基本没有积累 ,平均只有 5 .45 %的对苯二酚和 35 .0 7%的邻苯二酚扩散到体相中去 ,而其他部分都连续地在阳极附近氧化掉了。这可能是有机污染物在电解催化氧化系统内降解过程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