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461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电流密度对BDD电极电化学矿化吲哚的影响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佳维  王婷  郑彤  蒋欢  倪晋仁 《环境科学》2017,38(9):3755-3761
掺硼金刚石膜(BDD)电极电化学氧化法是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手段.与总有机碳(TOC)等的测定相比,气态中间产物的逸出量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反映有机物的矿化程度与去除效果.本研究以吲哚为代表性污染物,通过对比不同电流密度(10、20和30 m A·cm-2)下BDD电极对吲哚的去除率与矿化率,结合降解过程中碳和氮形态的变化与守恒情况,分析吲哚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BDD电极对吲哚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电流密度为10、20、30 m A·cm-2时,吲哚达到100%去除的时间分别为8、5和4 h;TOC去除率、CO_2产生量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证明矿化率与电流密度成正相关;电解产生的CO_2气体与TOC、无机碳(TIC)构成了碳守恒体系.4~5 h时,体系TOC、TON和CO_2产生量均没有变化,表明电解产生的靛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时为中间产物积累阶段;XPS表征进一步证实了中间产物靛红、苯醌等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这些吸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被降解.本研究从气态产物检测及碳氮形态分析与守恒的角度阐释吲哚矿化过程,对于辅助揭示有机物的电解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邹超  汪亚男  吴琳  何敬  倪经纬  毛洪钧 《环境科学》2024,45(3):1293-1303
公交车队电动化是道路交通部门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评估当前公交车队电动化减排成效,对推进大中型城市公交全面电动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燃料生命周期法分析了郑州市公交车队电动化前后CO2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并评估了不同电动化情景下的车队排放.结果表明,本轮电动化使公交车队燃料生命周期内CO2和PM2.5排放量分别增长32.6%和42.6%,CO、NOx和VOC排放量下降了28%,34%和25%.优化发电结构对于电动化过程中的CO2及PM2.5减排尤为重要,在全面电动化和发电结构优化的最佳情景下,CO2、CO、NOx、VOC和PM2.5减排可达38.7%、80.1%、84.4%、92.2%、30.2%.在全面电动化进程中,应优先对中长里程线路车辆进行电动化替换,此外,插电混动天然气车型的纯电动化替换对减排利弊兼有,同步推进车队替换和电力结构调整进程才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93.
为研究管道结构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特性影响,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管道结构内氢-空预混气体燃爆时火焰传播进程、爆炸压力、湍流动能变化及流场分布。结果表明:90°弯管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强度增强作用明显高于T型分岔管和直管。火焰阵面在结构突变处褶皱变形较明显,并出现大尺度强湍流和涡团,气团脉动速度与湍流燃烧速率不断增大,氢-空预混气体质量扩散速率与热量扩散速率增大,湍流动能呈迅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4.
随着我国对VOCs监测控制的持续推进,VOCs标准气体的配套应用及其管理思路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VOCs类标准气体对涉VOCs企业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支撑的现状,指出了VOCs监测管理中对标准气体的应用要求尚待细化、已有VOCs标准气体应用不够充分、VOCs标准气体对排放标准实施的精准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在探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细化VOCs排放监测对标准气体应用要求、加强企业自行监测中VOCs标准气体的应用指导、加强短缺标准气体的研制与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
采用以风化煤、碳酸钙与亚硒酸钠为主要原料组配的土壤改良剂,结合稻田水分管理(抽穗扬花期后保持80%田间持水量),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改良剂和水分管理对稻田水稻土和水稻籽粒中甲基汞含量及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改良剂结合稻田水分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水稻根际土壤与水稻籽粒中甲基汞含量.在盆栽环境中,土壤改良剂+水分管理的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根际土壤甲基汞含量降低了86.6%,水稻籽粒中甲基汞含量降低了65.2%;在大田环境中,土壤改良剂+水分管理的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根际土壤甲基汞含量降低了77.4%,水稻籽粒中甲基汞含量降低了60.6%.②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在盆栽环境中提高了约0.3,在大田环境中提高了约0.2.同时,土壤改良剂加入土壤后,水稻在湿润状态下有效穗、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没有出现显著降低.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土壤改良剂配合农艺调控措施(水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汞污染稻田甲基汞暴露风险,且高效绿色,对于实现轻中度汞污染稻田安全利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从个体、组织和管理、环境三个层面识别出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13个诱发因素,并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出诱发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综合运用DEMATEL-ISM方法构建了多层递阶结构模型,确定出诱发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  相似文献   
97.
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多环芳烃(PAHs)中荧蒽和苯并(b)荧蒽胁迫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根毛细胞Ca2+、K+、H+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荧蒽及苯并(b)荧蒽胁迫处理后,平邑甜茶幼苗根毛细胞Ca2+平均流速由对照的(-63.53±9.30)pmol/(cm2×s)分别增加到(+62.85±10.00)pmol/(cm2×s)、(91.33±19.72)pmol/(cm2×s);K+流速平均值由基础流速(-60.56±14.56)pmol/(cm2×s)分别增至(+32.60±5.44)pmol/(cm2×s)、(+36.76±5.23)pmol/(cm2×s);H+平均流速由对照的(+44.38±5.19)pmol/(cm2×s)分别降低至(-0.72±0.055)pmol/(cm2×s)、(-6.34±0.79)pmol/(cm2×s).经荧蒽及苯并(b)荧蒽处理,根毛细胞表面Ca2+、K+、H+流动性发生明显逆转.Ca2+、K+表现为外排趋势,且外排量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H+表现较稳定的内吸趋势.(2)苯并(b)荧蒽胁迫对平邑甜茶幼苗根毛细胞离子流动性造成的毒性效应高于荧蒽.说明PAHs胁迫会破坏植物根毛细胞离子流动性,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为深入研究植物受PAHs胁迫所产生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以原水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联合硅藻土与聚合氯化铝(PAC)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考察了PAC和硅藻土的投加量、溶液pH值、天然有机物腐植酸(HA)对藻和浊度去除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分析方法对混凝剂的静电中和能力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藻土具有良好的助凝作用,投加其有助于改善絮体的沉降性能,提高铜绿微囊藻的混凝去除效果,PAC为6mg/L,pH值为7~8,硅藻土投加量为30mg/L时,叶绿素a(Chl-a)去除率可达96%,剩余浊度低于0.9NTU. HA存在会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混凝去除,当HA浓度大于1.0mg/L时, Chl-a去除率大幅度下降同时剩余浊度明显上升,硅藻土的投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9.
在186F柴油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测定了柴油机燃用十六烷值分别为46、50、55的甲醇/生物柴油的排放污染物及燃油消耗.考察了十六烷值对柴油机燃烧甲醇/生物柴油的排放污染物、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标定工况时,当甲醇/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为46、50、55时,NOx浓度分别为155×10-6、142×10-6、135×10-6;烟度分别为3.4、2.3、3.0;HC浓度分别为89×10-6、193×10-6、284×10-6;CO浓度分别为0.5%、0.8%、1.2%.随着甲醇/生物柴油十六烷值的增加,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的NOx浓度和烟度降低,但HC和CO浓度增加.甲醇/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不能过高,否则会使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00.
温念慈      倪少权      陈钉均      张慧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7):48-54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下的客流控制应急决策的制定与调整,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分析,将协同矩阵与多目标规划理论运用到突发大客流下多车站协同客流控制应急决策研究中。在协同车站间路网拓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分别考虑各车站协同与不协同、协同车站加入或退出、协同车站评价标准变化等情况下,初始应急决策的制定与动态方案调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能够表达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间协同作业的各种状态,实现突发客流冲击情况下的路网多车站动态协同应急决策的制定与动态调整,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协同作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