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篇 |
免费 | 293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2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597篇 |
基础理论 | 130篇 |
污染及防治 | 38篇 |
评价与监测 | 73篇 |
社会与环境 | 48篇 |
灾害及防治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1.
三峡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后三峡管理运行期土地资源保护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92、2007年两期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10 m DEM数据等,基于GIS栅格运算,研究秭归县15 a来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园地是变化面积最大的地类,而园地、人工表面是面积增长率最高的地类。旱地、园地变化在地形的分异呈现互补性,主要发生在海拔<800 m、坡度<25°、非阳坡地区;灌木林在海拔>1 100 m、坡度范围15~45°及阳坡、半阳坡面积增加较多,乔木林向灌木林转换主要发生在海拔>1 100 m、坡度25~35°、阳坡及半阳坡地区;乔木林减少面积最多在35~45°、阳坡地区;草地减少主要发生在低海拔、15~35°、阴坡地区。建设时期下的各种政策是这些变化发生的主因。在未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条件下,缓解人地关系压力必须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障土地利用集约化 相似文献
712.
713.
714.
土壤-地下水污染威胁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石英晶体微天平 (QCM) 可发展为土壤-地下水污染的现场快速评估技术。本研究构建了氧化石墨烯 (GO) /聚电解质自组装膜改性QCM传感芯片,以提高电极选择性和灵敏度,并探究溶液离子强度和pH对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聚乙烯亚胺 (PEI) 和羧甲基壳聚糖 (CMC) 是2种水溶性高分子聚电解质,可利用其分子间静电引力层层自组装构建多层聚电解质膜,并通过QCM的频率-耗散曲线实时检测组装过程中膜质量和粘弹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自组装过程中膜质量随组装层数呈“指数型”增加,而膜粘弹性却呈现“振荡型”变化,表明膜构象发生交替变化。带正电的PEI表面比带负电的CMC表面更利于GO负载,且负载量随膜层数增加而增加。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GO的沉积方式包括平面单层沉积和多向多层沉积,且膜表面呈现卷曲粗糙的形貌特征。聚电解质膜层数影响Cu2+的吸附容量,其中GO负载的三层聚电解质自组装膜 (GO-PEI/CMC/PEI) 吸附容量最高,但需更长时间达到吸附平衡,80 min仍无法平衡。GO-PEI/CMC/PEI对低浓度Cu2+、Zn2+、Cd2+都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 Cu2+的结合方式包括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可逆吸附和通过配位络合形成的不可逆吸附,且随离子强度增加,配位络合逐渐占主导。溶液pH降低导致膜内分子所带正电荷增加,可能通过静电斥力造成多层膜溶胀而暴露更多结合位点,从而增加Cu2+的富集量。本研究结果表明GO/聚电解质自组装膜改性芯片可提高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效果,但会受溶液离子强度和pH的影响。基于改性QCM传感芯片对污染物的富集检测需考虑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发展QCM芯片用于原位重金属污染浓度快速检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15.
选取漯河市26辆不同类型车辆开展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采样,分析VOCs源成分谱特征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和烷烃为主,特征物种主要包括丙酮、异戊烷、乙醛、2,3-二甲基丁烷和乙烯;柴油车尾气排放以OVOC和烯烃为主,特征物种主要包括丙酮、乙烯、乙醛、苯甲醛和丙烯醛。随着累计行驶里程的增加,汽油车烷烃排放增加47.3%,芳香烃排放下降122.4%。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的OVOC和柴油车尾气排放的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较高,芳香烃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最大;国Ⅳ、国Ⅵ轻柴车和国Ⅳ重柴车的源活性因子较高,均为应当优先控制的机动车类型。检车场工作人员VOCs暴露存在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应加强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716.
为提升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安全管理能力,针对当前课程设置与实践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提出以安全专业人才在生产中的专业输出设置大学教育课程输入的观点。筛选国际专业资格认证的课程,对比分析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注册安全专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安全管理类知识体系;并结合我国安全监管特点,构建包含知识模块和知识点2个层面的安全管理类课程设置。研究结果表明:该课程设置以知识模块的方式融合安全监管系统、管理功能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点选择以课程体系整体或模块组合的方式开设相关课程,从而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和交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17.
基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多关注于上下游矛盾而忽视左右岸的\"公地悲剧\",本研究构建左、右岸地区和流域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奖惩、补偿及复合机制下的主体决策和演化格局差异,结合仿真实验给出推动左右岸协同治理政策路径.结果显示,实现左右岸地区达标排放的关键在于显化达标排放收益与超标排放损失.流域政府倾向于选择奖惩或补偿的单一机制,奖惩机制在不同政策组合中显示出必要性,补偿机制具有加快达标决策、减缓超标决策的收敛速度的积极意义.政策路径是首先采取\"阶梯惩罚政策\"并增加严重超标惩罚额;继而依次增加奖励和惩罚额促成\"奖惩机制\",或依次增加奖励额和左右岸之间的补偿额促成\"补偿机制\",同时给出了上述额度的量化表达式. 相似文献
718.
为弄清采动条件下底板破坏特征,以辛置煤矿10409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研究采动过程中底板应力场分布特征和底板岩层破坏损伤演化特征,结合现场压水试验验证结果,得出采动条件下煤层底板岩层中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和底板岩层破坏范围,并分析评价矿井10号煤层带压开采风险。结果表明:采动影响下煤层底板呈现拉张破坏-压实-拉张破坏的周期性破坏,影响底板破坏深度的工作面长度临界值约为160 m;底板岩层最大破坏深度可达9.50 m,底板突水最大风险点滞后工作面2.6 m左右。 相似文献
719.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暴露(001)晶面的Bi2WO6纳米片,利用光还原法将Pt纳米颗粒负载于其表面.选择苯甲醇氧化和罗丹明B(RhB)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在苯甲醇氧化实验中,Pt负载暴露001晶面的Bi2WO6样品的苯甲醇转化率为20.7%,约为未负载样品的2倍.在RhB降解实验中,Pt负载样品在光照40min后对RhB的矿化率可达81.1%,而未负载样品RhB矿化率仅为55.8%,表明Pt负载样品具有更优的降解速率和矿化能力.催化剂性能的提升归因于高能晶面暴露和Pt负载的协同作用.Pt纳米颗粒的负载作为助催化剂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同时提高了晶面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迁移效率. 相似文献
720.
分析长治市夏季环境VOCs浓度及其反应活性(以OH·消耗速率计),基于聚类分析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解析VOCs来源.结果表明:长治市总VOCs平均浓度为37.40μg/m3,平均活性水平为5.07s-1,具有本地新鲜排放和反应后混合的特征.机动车排放、燃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使用、工艺过程和溶剂使用源对环境VOCs的贡献分别为29.7%、29.2%、23.5%、11.6%和6.1%;对具有新鲜排放特征VOCs的贡献分别为34.6%、38.4%、10.1%、8.5%和8.5%.长治市VOCs主要受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的影响,而LPG/NG使用源与工艺过程源可通过区域传输影响本地环境VOCs.可见,有效控制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加强市区周边LPG/NG使用与工艺过程源的联防联控,是降低长治市环境VOCs浓度与O3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