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3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2篇 |
综合类 | 228篇 |
基础理论 | 46篇 |
污染及防治 | 17篇 |
评价与监测 | 10篇 |
社会与环境 | 49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针对红山油田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产出浓度超标的问题,开展了实验研
究,分析了反应温度、水油质量比、反应时间、储层矿物等因素对于一氧化碳产出浓度
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水油比的减少、反应时间的减少均会使一氧化碳
产出浓度上升,但造成红山油田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产出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红山油
田地层岩石矿物对水气转换反应的催化能力不足,加入对水气转换反应具有催化能力的
药剂可以降低一氧化碳产出浓度。 相似文献
412.
水中的乙醛、丙烯醛、丙烯腈和吡啶经吹扫捕集、解吸后,用HP-VO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GC分离,用GC-MS法选择离子模式(SIM)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选择取样量25 m L,吹扫流量为40 m L/min,吹扫温度为40℃,吹扫时间为15 min,解吸时间为2 min,解吸温度为200℃,烘焙时间20 min,乙醛和吡啶质量浓度在0.025~0.60 mg/L之间,丙烯醛和丙烯腈质量浓度在0.002 5~0.10 mg/L之间时,校准曲线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乙醛、丙烯醛、丙烯腈和吡啶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1 6,0.001 3,0.000 5和0.002 1 mg/L。对3个不同浓度样品进行空白加标实验,测量的回收率为87.8%~114.3%,相对标准偏差(n=6)为2.51%~10.4%。对3批实际水样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废水水样加标回收率为79.2%~103.8%,相对标准偏差(n=6)为3.04%~6.39%。 相似文献
413.
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阐述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岸线变迁、入海营养盐和悬浮物及沉积物等物质通量变化、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海岸带区域乃至整个全球C、N等物质总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简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总结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影响研究目标和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14.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一种制度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是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土地资源的供给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土地供给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一种制度改革,其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评价的诊断功能和预瞀功能。本文通过对制度绩效评价分析,提出对制度绩效评价可以转化为对制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归纳出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标准,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土地结构配置效应、经济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为表现,初步提出了现行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15.
于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集了浙江北部地区4个采样点的PM2.5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获得真菌气溶胶示踪物阿糖醇和甘露醇的浓度,研究了浙北地区真菌气溶胶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来源.观测结果显示,浙北地区阿糖醇和甘露醇的年均浓度分别为(5.6±0.7)和(5.7±1.3)ng·m-3.真菌气溶胶示踪物夏季浓度最高,可能是由于当地夏季频繁的生物质燃烧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促进了真菌孢子的释放;另外,在该地区真菌孢子对气溶胶中有机碳(OC)的贡献并不显著(1%).主成分分析显示,真菌气溶胶示踪物(阿糖醇、甘露醇)和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nss-K+)在整个采样过程中都包含在同一个因子中,表明浙北地区大气中真菌气溶胶持续受到生物质燃烧排放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16.
水资源所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志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61-561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最根本的原因是水资源产权制度尤其是水资源所有权制度不合理。从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角度,依据产权经济学理论,对水资源所有权及其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水资源所有者产权与他物权,江河湖泊等水体所有权和水体所蕴含水资源所有权进行了区分;以水资源是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水资源的竞用性和水资源自然供给的区域性为依据,探讨了江河、湖泊等水体水资源所有权的权属界定,水资源所有权在社会成员间的合理分配,国家与水资源所有权的关系和国家拥有的水资源所有权的性质;最后提出了既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权利,又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以社会成员所有为主的水资源所有制。 相似文献
417.
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无锡原锡山市为例。进行了农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实际测算。并在对原锡山市农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特别引入了邻近城市(上海)辐射、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两项指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上海)辐射、人口、耕地保护政策变化、农业集约化,以及城市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以前3项因素的作用为重。研究还表明,农地利用变化强度标准的引入是可行和有实际意义的。最后总结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并从土地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决策等方面,就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18.
易挥发有毒化合物催化燃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富氧条件下以2.0% Ru/Al2O3和2.0% Ru/AC(AC为活性炭)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研究了甲醇、氨、甲苯的催化氧化活性及反应动力学. 结果表明,Ru/Al2O3对3种反应物的催化活性比Ru/AC高,3种反应物的反应活性顺序为甲醇>氨>甲苯,其去除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反应的活化能(Ea)测定结果为甲醇<氨<甲苯. 比表面积检测(BET)和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Ru/Al2O3与Ru/AC的孔体积(0.54 mL/g)近似相等,而其孔径分别为9.3和2.3 nm;在大孔径的氧化铝上Ru以极细的粒径(<3 nm)形成高度分散体系,在活性炭上Ru则以较大颗粒(4~10 nm)位于活性炭表面,Ru的粒径细化及形成高分散体系可能是Ru/Al2O3的催化活性高于Ru/AC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19.
137Cs示踪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侵蚀的研究--以江西丰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 992.45±145.63 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相似文献
420.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综合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问题非常突出。探讨热点区域土地质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土地整治、管理和规划等实践活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土地综合质量的概念,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资源禀赋、利用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除吴江市,苏州市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指数均较低且有着恶化的趋势,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苏州市土地利用的社会公平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冲突,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