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3篇
  免费   638篇
  国内免费   2217篇
安全科学   694篇
废物处理   249篇
环保管理   494篇
综合类   4165篇
基础理论   96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50篇
评价与监测   398篇
社会与环境   351篇
灾害及防治   33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427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通过融合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温度关系式,得到一个新的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出各项参数,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得出的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对了解污泥的粘度变化非常有帮助,同时,该关系式也将为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2.
张智  刘浏 《环境工程学报》2006,7(3):112-116
利用卧式螺旋式污泥好氧堆肥装置进行间歇式动态堆肥,对污水厂厌氧消化污泥进行了中温堆肥试验研究.通过控制各组堆肥的含水率、物料配比和通气量,重点探讨各种条件下堆体温度与有机物降解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厌氧消化污泥以木屑为调理剂在装置中可以实现好氧堆肥处理,其适宜的物料控制参数为:污泥:木屑=10:1~1.5(湿重比),堆肥含水率50%~60%;过程控制参数为:通风量为6.7~8.3 m3/h·t,发酵周期为8 d,温度45℃.  相似文献   
953.
污泥膨胀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膨胀现象在全球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丝状细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当前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机理;说明了基于这些机理的选择器控制理论;给出了主要的选择器类型.对当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分别从微生物和数学模型2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4.
选用适合热电厂特点的水处理剂,利用静态试验。动态模拟试验手段,对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复配药剂的阻垢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表明。污水回用是可行的,为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955.
强化一级处理与SBR工艺处理油脂精炼加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规模为200 m^3/d的油脂精炼加工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先经强化一级处理工艺预处理,再经SBR工艺处理,出水的有关指标能达到设计的排放标准,工艺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56.
本研究是以处理啤酒废水的试验为基础展开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BR法具有简易,快速、低耗等优点。除此之外,还得出以下结论:增加间歇反应时起始污泥浓度可以提高处理效率或减少反应时间;非限制曝气方式耐冲击负荷,需氧均匀,能缩短反应周期;间歇反应中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占主导地位,对氮与磷的需要量大于传统的理论值。本文还指出SBR法是很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废水处理工艺,应当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7.
负载型金催化剂用于室温下CO的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催化活性、抗潮湿、抗硫中毒、稳定性等方面考察了负载型金催化剂对于CO氧化反应的性能。筛选出的2-3催化剂可在-22℃下完全消除CO,并且在催化活性、抗潮湿、抗硫中毒、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现行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958.
柱生物曝气法吸附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复合生物吸附剂FY01与活性污泥作为吸附材料,探讨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Y01性能稳定,耐进水pH冲击能力较强。当进水pH=2—5、流速为500mL/h时,10gFY01和5g活性污泥联合处理60.4mg/L含铬电镀废水2h后,铬的去除率达78%以上;在4℃冰箱和23—28℃实验室保存50d的FY01对铬的去除分别在78%~83%和77%-84%之间。柱式生物曝气吸附法对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理想,运行稳定。串联处理2000mL总Cr、Cu^2+和COD浓度分别为60.4、4.51和48.2mg/L的电镀废水2h后,去除率分别高达92.1%、99.2%和71.4%。  相似文献   
959.
Yeh CK  Peng SL  Hsu IY 《Chemosphere》2002,49(4):421-430
This work evaluated the flushing efficiency of tetrachloroethylene (PCE) using the co-surfactant of non-ionic ethoxylated sorbitan ester (Tween) and oilphilic sorbitan monooleate (Span 80), which formed more hydrophobic micelles than Tween alone. The flushing efficiency was evaluated with laboratory columns filled with silica and aquifer sand. Results from column flushing were also compared to those of batch solubility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removal mechanism by the co-surfactant solution. Compared to Tween 80 alone, the molar solubilization ratio and the affinity between the micelles and PCE increased 84% and 90%, respectively, by the co-surfactant solution of Tween 80 and Span 80 mixed at a 4:1 ratio. Flushing with 1% Tween 80 solution yielded a steady PCE recovery of 7% for both silica and aquifer sand in each pore volume (PV). Flushing with co-surfactant of 1% Tween 80 + Span 80 (4:1) further increased PCE recovery to 10% for silica sand and 13% for aquifer sand per PV. A comparison of results from column flushing and batch solubil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flushing mechanism of PCE using the co-surfactant solution of Tween 80 + Span 80 (4:1) was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相似文献   
960.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a general model to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air pollution in urban street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Operational Street Pollution Model (OSPM) initially developed in Denmark is tested with measured data from a relatively wide and open street in Beijing.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persion, such as emission factors,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reflect the basic dispersion pattern in the street but gives systematical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After modifications to estimate street-level wind speed in the model, performance is obvious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