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5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4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8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75篇 |
综合类 | 903篇 |
基础理论 | 135篇 |
污染及防治 | 89篇 |
评价与监测 | 78篇 |
社会与环境 | 103篇 |
灾害及防治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以不同龄级(1~5年生)南川木波罗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及分配,并利用苗高(H)、基径(D)及HD2估测单株木及其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苗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2)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3)地下部分各龄级根系生物量分配以主根和粗根为主,表现为:主根>粗根>细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高于地下部分,并最后趋于稳定;(4)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建立生物量预测模型,并且多以幂函数为最佳,建立的生物量预测模型中,除细根生物量预测模型较差外,其它预测模型效果都较好,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估测南川木波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52.
通过建设以火电厂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的初步研究,阐述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要意义,详细探讨了不同产业间的资源相互最大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总结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各地建设类似生态工业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3.
周期性的潮汐是滨海湿地重要的水文特征,为了探讨潮汐的半月周期(包括小潮期和大潮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于2009年7月中下旬测定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小潮期和大潮期交替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小潮期相比,由于频繁的潮水淹没,大潮期0~5 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44.8%、18.5%、10.9%和14.3%,5~10 cm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19.2%、9.8%、12.6%和16.2%,10~20 cm则依次为:5.6%、6.1%、2.5%和7.3%。大潮期,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增加的盐度依次为0.18、0.13、0.10和0.09 ms·cm-1,增加的硫酸盐依次为0.32、0.21、0.16、0.13 mg·g-1。与小潮期相比,大潮期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H、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在大小潮期间无明显差异。此外,在潮汐的半月周期内,低潮滩土壤比高潮滩有更高淹水频率和更长淹水时间,受潮水的影响更明显,大潮期低潮滩土壤含水量、盐度和硫酸盐的增加幅度大于高潮滩,低潮滩土壤Eh降低幅度则小于高潮滩。半月周期的潮汐可以显著影响滨海湿地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且不同潮位的土壤性质对潮汐的响应程度不同,进而可能会对湿地植物生长和相关生态过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54.
长江山区航道剖面能见度分析及局地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三峡航道不同区域能见度基本特征,比较不同垂直剖面、沿江距离对局地能见度的影响,基于中国气象局沿江、剖面布设的12个能见度监测点近3 a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三峡航道涪陵、万州、宜昌3组区域12个监测点的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并对能见度的局地差异做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涪陵区雾情对航运安全影响最大,万州和宜昌区其次。涪陵区和万州区雾日的月际变化趋势一致,5、6月和11、12月为大雾高发时期。不同剖面能见度的日变化分析表明早晨至上午时间为大雾高发时段,午后至傍晚前为大雾低发时段。通过能见度与局地因子的关系模型验证,三峡航道能见度局地差异大部分源于监测点的海拔高度及可能的水体影响等,同组区域内,高海拔点、临近水域点平均能见度明显偏低,雾情频次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55.
HAZOP技术在氨合成塔危险辨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HAZOP技术的特点及分析步骤。运用HAZOP方法,对氨合成塔进行危险性辨识。分析了氨合成塔中有意义的偏差、偏差发生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氨合成塔的HAZOP分析表明,反应温度偏高、反应压力偏高、合成气泄漏是重要的偏差,对氨合成塔的安全运行具有很大的威胁,易引起爆炸事故,应予以特别重视,尤其是控制温度条件是确保氨合成塔安全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论是对氨合成塔常见的和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个系统总结,详细的偏差原因分析、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为工程技术人员实现对氨合成塔的安全控制、预防和减少、避免类似事故,提供了具体参考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56.
本文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两批低碳试点城市(共36个)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5-2011年间的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数据总结其碳排放水平,从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范围内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通过"十一五"期间碳减排成效和"十二五"期间碳减排目标两个方面分析了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并推测了低碳试点城市2015年的碳排放水平。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和人均CO2排放均高于各城市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平均水平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升高。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碳试点城市中92%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高于全国水平。而随着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逐渐降低,人均CO2排放却随着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大呈U型分布,其中大型城市的人均CO2排放水平最低。同时通过与同类地区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试点城市的低碳工作成效和减碳目标普遍优于同类地区。除直辖市外,32个低碳试点城市中28个城市2010-2011年单位GDP的CO2排放下降幅度和2015年单位GDP的CO2排放节能目标高于所在省份。在城镇化速度继续增加和经济总量保持上升的趋势下,到2015年低碳试点城市单位GDP的CO2排放虽然下降,但人均CO2水平仍呈上升趋势。我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57.
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水文节律独特,水位和流速是其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关键因子。为探究其水位和流速时空特征,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利用五河及湖口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及湖底高程作为输入条件,模拟出鄱阳湖的枯水水文统计年(2010-07-01~2011-06-30)水位和流速时空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1)星子等4个站点拟合程度较好(r20.85),达到了复杂湖库水动力模拟的精度。(2)高水位期,湖区水位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水深直接受湖底高程影响,自上游至下游呈逐级递增;低水位期,鄱阳湖水位在空间上出现明显差异,湖区外缘水位至入江水道逐级递减,水深分布空间差异不大,仅入江水道处水深明显高于其他水域。(3)流速也包括一系列时空变化特征,如高水位时期流速小于低水位时期;除大水面时期外,深水道流速大于主湖区;高水位时期上游流速略高于下游,但其他月份,北部入江水道流速均大于南部湖区等。(4)流速与水位关系密切,且不同水位对应流速大小及分布有所差异。鄱阳湖枯水水位和流速模拟分析可为大型湖库枯水水情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和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58.
乌伦古湖作为新疆第二大湖泊,对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乌伦古湖在冰封期有机指标超标原因,以冰封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模型(PARAFAC)、相关性分析等手段,对乌伦古湖DOM进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的探讨。结果显示:1)冰封期乌伦古湖水体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
559.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寻求高效处理造纸废水的方法尤为迫切。以某造纸厂的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厌氧发酵系统对其进行微生物降解,分别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生物甲烷组分、液体组分、液体DOM、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优化了处理系统。结果表明:不同厌氧发酵系统对废水中各组分降解去除能力依次为MEC-AD>MFC-AD>AD+磁铁矿>AD;MEC-AD处理造纸废水具有高效性,可促使生物甲烷高峰期相对AD提前8 d,SCOD、TP和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7.79%、86.73%和75.98%,废水DOM中酪氨酸类蛋白质、色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的含量显著降低,生物甲烷高峰期菌群的优势菌属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 相似文献
560.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进行沼气脱硫研究,探究了阳极的S2−去除率、硫价态的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中S2−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SO42−为阳极硫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Pseudomonas为脱硫优势微生物,在阳极生物膜与溶液中的丰度分别为7.6%和15.8%;电活性细菌Geobacter在阳极生物膜与溶液中的丰度分别为11.3%和5.26%,参与了Pseudomonas的种间电子传递,从而提高硫氧化效率。本研究结果可为MEC沼气脱硫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