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5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625篇
安全科学   205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54篇
综合类   1250篇
基础理论   25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98篇
评价与监测   147篇
社会与环境   99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Effects of surfactants on extraction of phenanthrene in spiked sand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hang MC  Huang CR  Shu HY 《Chemosphere》2000,41(8):1295-1300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contaminated site in environmental media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innovative in situ methods are urgently required.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surfactants to extract phenanthrene on spiked sand in a batch system. Phenanthrene was spiked into Ottawa sand to simulate contaminated soil. Six surfactants, Brij 30 (BR), Triton X-100 (TR), Tergitol NP-10 (TE), Igepal CA-720 (IG),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HTAB) were used. Adjusting the extraction time, mixing speed and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yielded the optimum extracting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phenanthrene was identified with HPLC.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ose surfactants were highly promising on site remediation since the residual phenanthrene concentration wa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t 30 min, 125 rpm and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in 4%.  相似文献   
992.
Studies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pollutants in different benthic mussel species from Bohai Sea show that concentrations of Cd in mussels commonly exceed national biological quality standards. In addition, a site located in Laizhou Bay exhibits higher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As, Hg and Pb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sites. Residual level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at several sites in Liaodong Bay also exceed quality guidelines.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DT and its metabolites in mussels suggest the probability of recent inputs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to the local benth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93.
简要介绍了苏州市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及配置.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微量肼(N2H4)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长期影响,采用3个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50.9±3.6) mg·L−1废水,分别加入0 mg·L−1 (对照组,R1)、5 mg·L−1 (R2)和10 mg·L−1(R3)的微量N2H4后连续运行35 d,考察N2H4对MBBR系统中总氮去除速率(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 TNRR)、生物量、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血红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运行末期相对于R1,R2和R3的NRR分别下降了53%和 64%。N2H4 质量浓度为5 mg·L−1时,生物膜的EPS分泌量提高,触发了生物膜保护机制;当N2H4 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生物膜的EPS和血红素含量均明显下降,N2H4对生物膜产生抑制作用。长期添加微量N2H4导致门水平中Planctomycetes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降低,可见,N2H4的加入可以使NRR短暂增长,但长期加入会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产生生物毒性,抑制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活性。整体而言,5 mg·L−1和10 mg·L−1的N2H4的加入都难以维持MBBR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其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5.
为探究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降解水中甲萘威的效率和能耗,通过电化学氧化-自掺杂还原法制备了高活性亚氧化钛纳米管(Ti/Ti4O7-NTA)阳极,比较了其与Ti/Ti4O7、Ti/Ti4O7-PbO2-Ce阳极电化学降解甲萘威活性;考察了电流密度、甲萘威初始质量浓度、电解质种类、溶液初始pH等参数对甲萘威降解率的影响;分析了甲萘威电化学反应能耗和电流效率。结果表明:Ti/Ti4O7-NTA阳极电化学活性较高,电化学降解甲萘威效率和溶液总有机碳去除率可达96.1%和80.2%;在pH为3~11时,甲萘威降解率为88.8%~92.1%,降解率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初始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甲萘威电化学反应能耗和电流效率分别为215.3 kWh和66.1%。由此可知,Ti/Ti4O7-NTA阳极应用于电化学氧化处理有机农药废水具有良好潜力。本研究成果可为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农药废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给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除磷提供一种新的碳源选择和开辟蓝藻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以工业碳源乙酸钠为对照,探究了从蓝藻中提取的高碳低氮磷有机物为核心的新型生物质碳源脱氮除磷效果,并分析了添加2组碳源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与乙酸钠碳源相比,新型生物质碳源对COD的去除效果保持稳定,平均去除率高达91.7%;新型生物质在碳源投入反应器初期时,反硝化潜力及释磷潜力较低导致NH3-N、TN、TP和PO43−-P的去除率较低;随着反应器运行至后期,反硝化潜力和释磷潜力稳步提升,NH3-N、TN、TP和PO43−-P去除率逐渐上升,最终可达90%以上,对系统中的NH3-N、TP的去除效果良好,且反应器中微生物丰度较高。本研究制备的新型生物质碳源具有生产原料绿色、安全、无毒和环保的特点,其生产方法精简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且脱氮除磷效果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为考察含砷硫酸烧渣中酸浸脱砷效果和铁盐沉淀固砷行为,采用常温常压酸浸法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并对进入浸出液中的砷以铁盐沉淀的形式脱除,进而对沉淀渣的浸出毒性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磨矿细度、酸浓度、固液比、浸出时间对硫酸烧渣中砷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浸出参数可以将硫酸烧渣中砷的质量分数降低到0.2%以下,通过调节浸出液的pH和Fe/As摩尔比将其中的砷以沉淀的形式脱除。当Fe/As > 2、pH = 4~6时,溶液中砷浓度降到了0.5 mg·L-1以下。沉淀砷渣主要是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提高铁砷比有利于提高砷渣稳定性,从而降低浸出毒性。在Fe/As = 3、pH = 6.04~6.22的条件下,得到的沉淀渣的浸出毒性为0.711 mg·L-1。因此,通过酸浸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进而采用铁盐沉淀的方法能够实现硫酸烧渣中砷的安全处置。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立体送风气流组织在地下污水厂除臭效果,以NH3为示踪气体,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立体送风及常规气流组织在脱水机房中的除臭效果,并研究了不同送、排风形式对脱水机房的排污效率和恶臭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竖管立体送风在地下污水厂脱水机房环境的改善效果上存在优势,与原通风形式相比排污效率提高了40%,机房恶臭浓度和工作区恶臭浓度分别降低了43.7%、62.9%。立体送风气流组织下送风量对脱水机房除臭效率影响不明显;而增大排风量,排污效率明显提高。立体送风气流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地下污水厂的除臭效果,合理地增大排风量、降低送风量可以提高除臭效果,同时实现降低通风能耗。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废玻璃和铝渣制备沸石,进而表征沸石结构特征并研究其对水中Ca2+的吸附性能。采用批式实验考察不同温度下沸石用量、初始pH、振荡频率、接触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吸附过程热力学、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减小、随接触时间延长而增大。初始pH和振荡频率对吸附量影响较显著。温度变化对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但升高温度可显著缩短吸附平衡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沸石用量20 g·L-1,初始pH 6~8,振荡频率150 r·min-1,接触时间60 min,此时吸附量约16 mg·g-1。Langmuir等温线最符合沸石吸附水中Ca2+过程,表明该过程是均质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特征最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证实该过程主要受离子交换、颗粒外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控制。该沸石对水中Ca2+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存的自发、吸热、熵增过程。该沸石可较好地去除水中Ca2+,故具有一定软化硬水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进水氨氮浓度变化会影响CANON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种常温下贮存2个月的自养颗粒污泥,并采用3种调控策略(维持HRT不变,快速提升氨氮浓度(R1);维持HRT不变,逐级提升氨氮浓度(R2);逐级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同时调整HRT,以125 mg·L−1为进水氨氮增幅(R3)),分别考察各种调控策略对系统适应275 mg·L−1和400 mg·L-1氨氮浓度的效能影响,探讨调控策略与污泥性能的关系及游离氨(FA)、溶解氧(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性能提升期,负荷变化最为平稳的策略R3率先适应进水氨氮浓度的提升,仅44 d内总氮去除负荷可达到3.5 kg·(m3·d)−1;污泥性能成熟期,快速提升负荷的策略R1可缩短适应时间至25 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去除负荷达到5.3 kg·(m3·d)−1。FA会影响功能微生物活性,策略R1在污泥性能提升期,FA浓度高达16.6~26.7 mg·L−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MX)的活性,导致系统适应期延长。在污泥适应高氨氮负荷过程中,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总氮去除速率(SNRR)逐渐提高,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逐渐增大。f值(Δ$ {\rm{NO}}_3^{-}$-N/ΔTN)可作为DO调节的重要依据,DO与氨氮去除负荷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