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4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696篇
安全科学   341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245篇
综合类   1773篇
基础理论   46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29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139篇
灾害及防治   15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61.
南四湖微山湖区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为了解南四湖污染底泥磷形态分布规律,对南四湖微山湖区0~25 cm沉积物分层进行了磷形态连续提取.结果表明,湖区沉积物中Ex-P、Al-P、Fe-P、Oc-P、Ca-P、De-P和Org-P平均含量分别为5.62、 4.08、 12.25、 13.34、 116.67、 232.36和396.79 mg/kg,不同形态磷含量次序为:Al-P<Ex-P<Fe-P<Oc-P<Ca-P<De-P<Org-P.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易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c-P)、有机磷(Org-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碎屑磷(De-P)含量则呈逐渐增加趋势.Sum1(Ex-P、Al-P、Fe-P之和)与上覆水PO3-4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e-P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其相关系数高达0.72.沉积物磷形态在空间分布上,Oc-P、Ca-P、De-P 等惰性磷的差异性小于Ex-P、Al-P、Fe-P等潜在活性磷,Org-P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862.
 采用封闭式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监测了北京主要树种油松排放的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包括α和β蒎烯、蒈烯、松油烯、柠檬烯和罗勒烯,以及少量异戊二烯。松油烯、B蒎烯、柠檬烯和蒈烯的排放量之和占油松排放碳氢总量的94%以上。萜烯和异戌二烯排放速率随日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萜烯等浓度的日变化表明在正午和午夜油松有两个排放高峰。在日均气温为18℃时油松的碳氢化合物平均总排放速率约为8.7μh/h.g。  相似文献   
863.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为实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之后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的设计。①核心斑块 :不仅要考虑斑块的景观适宜性,而且斑块的面积应能维持一定物种数量 ;②缓冲区 :在考虑距离对目标物种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缓冲区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的核心斑块 ;③廊道 :需要辨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现存生境廊道的保护,为了避免不同核心斑块被隔离,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生境廊道。其二是对潜在生境廊道的建设,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植被重建,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  相似文献   
864.
利用搓丝原理 ,在自动搓丝机上 ,对热处理后的高强度螺栓毛坯进行矫直处理 ,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65.
采用被吡唑酮废液驯化、分离、筛选后的林可霉素菌,并对其在摇瓶上利用吡唑酮废液中的硫酸铵发酵(7 d)生产林可霉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废液加入培养基体积比都为1∶10,实验1中菌丝代谢和对照比正常,其中还原糖利用最快,在发酵后期为0.24 mg/L,林可霉素起步效价最低为2 100 IU/mL,与对照相比最后发酵效价降低了70 IU/mL;实验2发酵过程pH值偏低,全程为5.86~6.50,氨基氮代谢缓慢为40 mg/100 mL,最后林可霉素效价最低为4 480 IU/mL;实验3中废液在发酵进入48 h中后期的时候补入能促进菌丝体分泌,最后林可霉素为5 180 IU/mL,比对照发酵水平高出8.82%。可见实验3的实验设计有利于林可霉素菌利用吡唑酮废液生产林可霉素,为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行性作了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866.
添加不同钝化剂降低污泥堆肥的植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华  吴波  李国学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413-1415
高温堆肥后污泥的土地利用可充分发挥资源化、无害化的优势,污泥土地利用防止重金属污染一直是污泥施用中最重要的问题。通过测验发芽率指数这一代表植物毒性的指标证明,通过在污泥堆肥中加入粉煤灰、磷矿粉和草炭等不同的改性剂或重金属钝化剂可大大降低堆肥的植物毒性,从而降低污泥中重金属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867.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水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BE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光谱特征分析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东洞庭湖湿地的地物类型。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依据东洞庭湖湿地的特点,综合湿地生产力、组织结构、弹性和功能4个方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分析东洞庭湖湿地在2000~2006年10个时相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结合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数据,探讨了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2007年两个时相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当城陵矶水位达到30 m左右时,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868.
新型饮用水除氟材料Bio-F的除氟特性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迟  赵良元  袁恒  杨菡影  李昂  王鹏  杨劭 《环境科学》2009,30(4):1036-1043
对3种传统除氟剂活性氧化铝、骨炭和改性沸石与自制的新型生物除氟剂Bio-F的除氟性能及影响因素(材料粒径、pH值、吸附时间、水样含氟浓度、其它离子、再生能力等)进行了比较,并模拟动态实验评估了这4种除氟材料对实际高氟地下水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Bio-F生物除氟剂对F-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特征(R2=0.958 0),吸附速率较快,且该过程属于吸热反应; Bio-F吸附F-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R2=0.999 2),吸附容量高,静态吸附容量可达4.088 3 mg·g-1,分别约是活性氧化铝和改性沸石的1.8和 5.8倍.4种除氟材料吸附容量与氟浓度正相关,与吸附剂粒径负相关.高浓度的CO2-3、HCO-3明显抑制Bio-F的除氟(p<0.05),但高浓度的Ca2+、NO-3、HPO2-4有利于Bio-F的除氟(p<0.001).Bio-F除氟最佳停留时间3~4 min,远远低于沸石20 min和活性氧化铝11 min.在pH 4.0~9.0范围内Bio-F可保持90%以上吸附F-的能力.再生性能稳定,10次再生后吸附容量变化不超过15%.Bio-F综合性能优于其它3种传统除氟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869.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及沉淀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3-11月的34场降雨径流,测试研究径流SS、COD事件平均浓度(EMC)、有机污染物赋存状态,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污染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还采用累积曲线法对16场径流水样进行沉淀实验,研究沉淀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城市...  相似文献   
870.
为解决煤矿建设过程中数据积累存在的知识冗余现象,研究基于知识图谱(KG)的安全领域知识管理。从安全管理系统结构和安全隐患风险管理2个维度,系统化分析领域标准规范文本,界定煤矿建设安全管理领域的12类实体类型和10种关系类型,完善知识结构模式;选取领域43部标准规范为数据源,引入规则、机器学习法、深度学习法识别文本实体和关系;针对不同实体类型,提出领域知识综合方法框架,并对比分析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和条件随机场(CRF)与双向编码器表示(BERT)-BiLSTM-CRF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ERT-BiLSTM-CRF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方面均比BiLSTM-CRF模型高出7%,验证了所选模型的优越性和准确性;通过知识抽取、知识存储及可视化等过程,挖掘出煤矿建设安全领域不同实体类型所包含的实体和不同实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