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40篇 |
免费 | 385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8篇 |
废物处理 | 303篇 |
环保管理 | 643篇 |
综合类 | 1324篇 |
基础理论 | 987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378篇 |
评价与监测 | 375篇 |
社会与环境 | 252篇 |
灾害及防治 | 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184篇 |
2013年 | 313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331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312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4篇 |
1973年 | 10篇 |
1972年 | 10篇 |
1970年 | 9篇 |
196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hen combined in the lining and covering of waste-containment facilities, soil and geosynthetic component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acting as a hydraulic barrier. Equipment loading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tensile stress induced in geosynthetic components, leading to a potential stability problem. Large equipment loadings may also result in a localized circular slip surface dur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New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modelling is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nsile force developed in the individual geosynthetic components of the lining system and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factor of slope failure due to equipment loading.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an example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lining system of a waste landfill. The analyses of the example show that equipment loading provid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tensile forces of the geosynthetic components of a lining system an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shallow failure due to equipment loading increases as the slope becomes steeper. This method is a useful tool for analysing the lining system of waste landfills with complex lining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供试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床体上层高于床体下层,前部高于后部.在实验期内,前部上层样点平均色度变化(AWCD)值增长速率较前部下层、后部上层及后部下层分别高出83.3%、15.8%和57.1%.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基质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其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部上层基质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为糖类和氨基酸,而前部下层对聚合物和羧酸的代谢程度最高.功能多样性指标分析表明,基质上层微生物群落丰度、均匀性和多样性指标均高于下层,前部下层微生物群落的均匀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取样点,存在较强的优势种;后部下层的丰度指数则明显低于其他采样部位.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省金华市义乌江采集的边滩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粒度、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环境磁学方法诊断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柱样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其垂向变化受到粒度和早期成岩作用的一定影响.柱样中重金属Cr、Ni、Cu、Zn、Cd、Pb含量及其富集因子除底部外,自下而上呈增加趋势,指示了柱样上部存在人为来源的重金属污染.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及其富集因子的垂向变化存在相似性,其中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和硬剩磁(HIRM)与Cr、Cu、Zn、Cd、Pb的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磁性矿物与重金属具有相同的来源,或者细颗粒磁性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磁学方法可用于指示义乌江的重金属污染.但由于义乌江属于开放性的河流环境系统,磁性特征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增加了利用磁学手段定量诊断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Fe、Mn、Cu及其复合负载的γ-Al2O3纳米颗粒,采用了SEM-EDS、BET以及XRD等方法对制备得到的MnxOy/γ-Al2O3、CuxOy/γ-Al2O3、FexOy/γ-Al2O3以及FexCuyMnzOw/γ-Al2O3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浸渍-煅烧法得到的四种纳米颗粒催化剂均可以和双氧水形成非均相类Fenton反应体系,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从而有效降解PVA大分子,降低废水中的PVA浓度.另外还通过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分析法分别确定了MnxOy/γ-Al2O3、CuxOy/γ-Al2O3、FexOy/γ-Al2O3以及FexCuyMnzOw/γ-Al2O3纳米颗粒催化双氧水降解处理PVA的最佳工艺参数.利用GPC和GC-MS分析进一步表征PVA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得到的降解产物后,分析结果表明:Fe、Mn、Cu复合负载的FexCuyMnzOw/γ-Al2O3纳米颗粒催化双氧水降解PVA的催化效果相对较好.当PVA初始反应浓度为1%,反应温度为60℃,催化剂投加量为0.5 g·L-1,双氧水投加量为60 mL·L-1时,PVA的浓度下降率可以达到95%以上,降解产物粘均分子量达到1395,分子量下降率达到99%,降解小分子产物主要包括丁酮、苯甲醛、己醛以及乙酸等不饱和小分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际的生活污水,在A/O系统中验证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A/O系统在微膨胀运行期间SVI值能稳定维持在150~230 mL/g之间,单纯低溶解氧不会造成污泥沉降性能的严重恶化.相对于高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时的运行情况,微膨胀期间COD和总氮去除率略有升高,分别为86%和63%,氨氮去除率略有下降,平均为70%,且约有10%~25%的氮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丝状菌的网捕作用使出水的SS浓度明显减低,出水浊度低于3 NTU.维持DO=0.5 mg/L所需的理论供气量相对DO=2.0 mg/L时可节约17%,对实际的小试结果比较发现可节约57%的曝气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活化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对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的去除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碱活化PMS体系能够高效地去除CIP.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确定了单线态氧(~1O_2)和超氧自由基(O_2~-·)是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NaOH浓度、PMS浓度、反应温度和共存阴离子等对CIP在碱活化PMS体系中的去除均有一定影响.随着NaOH和PMS浓度的增加,CIP的降解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提高反应温度能够加大CIP的反应速率,经过阿伦尼乌斯方程拟合得到的反应活化能为5.09 k J·mol~(-1).不同的阴离子对CIP的去除呈现不同的影响:Cl~-、SO_4~(2-)和NO_3~-对CIP的降解没有呈现明显的作用,H_2PO_4~(2-)能够有效地抑制环丙沙星的去除,而CO_3~(2-)极大地促进了反应进程.通过UPLC-MS/MS可检测到10种降解产物,CIP分子结构中的哌嗪环易于受到活性物种的攻击. 相似文献
8.
聚合羟基金属-粘土矿物复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重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酸根阴离子均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因此对这些化合物的环境迁移过程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采用FeCl3和Na2CO3共同改性膨润土,制备了羟基铁-膨润土复合物(HyFe-Bent).XRD和孔结构分析结果发现,HyFe-Bent的d001由原土的1.52 nm增加到1.81 nm,比表面积由原土的52.2 m2·g-1增大到108.4 m2·g-1.将HyFe-Bent用于同时吸附水中磷酸根(P)和镉离子(Cd),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P和Cd在HyFe-Bent上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吸附效应,溶液pH升高可促进Cd的吸附但降低P的吸附.此外研究了P和Cd吸附次序对它们吸附性能的影响:在先吸附P的体系中两种物质的吸附性能与同时吸附体系相当,而在先吸附Cd的体系中吸附性能则明显低于同时吸附体系.由此提出P和Cd协同吸附的原理是多种吸附机制共存:除了配体交换和离子交换作用,它们在HyFe-Bent表面还发生了表面沉淀作用,可能形成了Fe-P-Cd三元络合产物.论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重金属和含氧酸根复合体系的环境行为及污染控制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协同老化后的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以PV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iO2/UV/O3协同老化方式,对比考察了老化前后PVC对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的进行,PVC颗粒表面碎片化加深,粒径明显减小,Zeta电位值降低,并出现了新的含氧官能团。原始PVC对MO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而老化后的PVC对MO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主要的吸附模式均为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老化前的PVC对MO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老化后的PVC对MO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老化前后的PVC对MO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明MO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非均匀表面上的多层吸附。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携带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