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11篇 |
免费 | 669篇 |
国内免费 | 61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70篇 |
废物处理 | 983篇 |
环保管理 | 1292篇 |
综合类 | 9028篇 |
基础理论 | 279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5912篇 |
评价与监测 | 637篇 |
社会与环境 | 557篇 |
灾害及防治 | 6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760篇 |
2021年 | 621篇 |
2020年 | 473篇 |
2019年 | 467篇 |
2018年 | 579篇 |
2017年 | 715篇 |
2016年 | 867篇 |
2015年 | 1071篇 |
2014年 | 1245篇 |
2013年 | 1726篇 |
2012年 | 1408篇 |
2011年 | 1470篇 |
2010年 | 1073篇 |
2009年 | 1066篇 |
2008年 | 1099篇 |
2007年 | 1028篇 |
2006年 | 916篇 |
2005年 | 658篇 |
2004年 | 481篇 |
2003年 | 596篇 |
2002年 | 524篇 |
2001年 | 453篇 |
2000年 | 459篇 |
1999年 | 498篇 |
1998年 | 437篇 |
1997年 | 367篇 |
1996年 | 340篇 |
1995年 | 287篇 |
1994年 | 240篇 |
1993年 | 194篇 |
1992年 | 155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52.
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水溶液共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2-乙烯基吡啶(2-VP)为共聚单体合成了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2VP),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w(2-VP)为1.0%、w(DAC)为30%、活性污泥pH为5、P(AM-DAC-2VP)加入量为25mg/L时,P(AM-DAC-2VP)对本实验的活性污泥絮凝能力最强,上清液透光率为92.1%;P(AM-DAC-2VP)比同条件下制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具有更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53.
54.
Fe2O3/膨润土微波诱导氧化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膨润土为载体,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Fe2O3/膨润土负载型催化剂。制备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硝酸铁质量浓度为8.08g/L,硝酸铁与膨润土质量比为1.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3h。用Fe2O3/膨润土负载型催化剂微波诱导氧化处理50mL质量浓度为50mg/L的模拟活性嫩黄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加入量为0.5g,微波功率为900W,微波作用时间为5min。在此条件下模拟活性嫩黄废水脱色率达96.40%。微波诱导氧化处理模拟活性嫩黄废水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5.
56.
壳聚糖三元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壳聚糖(CTS)、衣康酸(IA)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以醋酸为溶剂、(NH_4)_2S_2O_8为引发剂,合成了CTS-IA-MA三元接枝共聚物。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90℃,n(CTS):n(IA):n(MA)=1:1.5:1.0,引发剂质量分数0.35%,反应时间5 h。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所得产物为CTS-IA-MA接枝共聚物。三元接枝共聚物质量浓度为50 mg/L、水样pH为中性或弱酸性时三元接枝共聚物对CaCO_3的阻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7.
58.
59.
外循环厌氧处理工艺中布水和三相分离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中的布水设备和三相分离设备存在很多缺点,通过旋流配水装置和传统配水装置、小间距斜板三相分离装置和传统三相分离装置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旋流配水装置和小间距斜板三相分离装置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膨胀率的条件下,旋流配水装置所需的回流量小,能耗相对较少;在水力上升流速为8 m/h时,采用旋流配水装置进水时,污泥分布曲线较平缓,污泥在高度上分布较均匀,而采用传统配水装置进水时,污泥主要分布在反应器底部,污泥浓度分布不均匀;在上升流速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小间距三相分离装置的反应器出水携带的颗粒污泥浓度较小;在相同的进水COD浓度时,小间距三相分离装置分离的沼气量较多.改进的布水和三相分离装置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布水和三相分离装置.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