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7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2479篇
安全科学   875篇
废物处理   303篇
环保管理   648篇
综合类   5046篇
基础理论   1216篇
污染及防治   1348篇
评价与监测   491篇
社会与环境   442篇
灾害及防治   31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432篇
  2021年   456篇
  2020年   458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723篇
  2012年   658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642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512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The small neritic cephalopod Euprymna scolopes possesses a large glandular light organ that contains the symbiotic luminous bacterium Vibrio fischeri. Adult and immature E. scolopes were caught in the evening with dip nets in shallow water along the shore of Kanohe Bay, Oahu, Hawaii, during late February 1984. The initiation of the symbiosis was investigated by rearing the cephalopods either in seawater taken from aquaria containing adult E. scolopes or in seawater with reduced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due to filtration or due to absence of adults. Light production was measured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Bioluminescence was not detected in E. scolopes immediately after hatching. Most individulas of E. scolopes that hatched into seawater containing, or previously exposed to, adults produced light within 24 h. Individuals that hatched into filtered seawater did not produce light. The data suggest that each generation aquires an infection from free-living bacteria rather than from the egg, and that light produc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nutritional state of the host. Access to an initial inoculum of free-living, luminous bacteria seems to be critical for establishing a successful symbiosis.  相似文献   
942.
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讨论了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1961-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从1961年的3.3亿hm^2年递增到1999年的16.8亿hm^2年平均增长率为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但是,实证比较发展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晨;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特质基础,其供给不足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43.
944.
国家生态安全:加入WTO背景下环境保护对策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阐述了加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系统界定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基本特点,分析了损害国家生态安全将带来的巨大危害性,提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45.
木本植物小枝功能性状及其变异性是反映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指标。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野生型和栽培型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生境,其小枝功能性状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尚不清楚。以安徽岳西县和金寨县大别山区分布的2个野生和2个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群小枝形态、生物量及含水量等12个功能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协变特征。结果表明:小枝性状变异系数在0.054~0.419之间,野生型一般高于栽培型。小枝性状在不同种群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栽培幼株小枝的茎直径、茎截面积、分枝数、胸径、针叶长度、茎生物量和小枝总生物量均最低,但其茎长和叶茎比最大;栽培成株的茎直径、截面积及茎、叶含水量最高;岳西野生型植株小枝最短而其他性状处中等水平;金寨野生型植株针叶最长但茎含水量、叶生物量及叶茎比最小。不同种群小枝性状协变特征不尽相同,但有8个性状在不同种群间表现出相同的协变趋势。因此,不同生境下大别山五针松小枝功能性状虽然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但其协变关系具有一定的种内保守性。  相似文献   
946.
本文在界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由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环境三者组成的整体平衡的基础之上 ,对耕地总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启东市为例 ,构建了耕地生产力总量动态平衡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947.
滇池水华蓝藻干粉制剂的生物脱毒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滇池属长江流域的一个内陆湖泊,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每年夏季都出现大面积的水华。由品种单一,主要为蓝藻门,其中微囊藻是优势种,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本实验以富营养化湖湖滇池中的水华蓝藻作为主要原料,将其制成干粉后,利用双协菌株在28-32℃条件下对其进行固态发酵,培养基质初始水份为65%。发酵培养2d后,培养基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明显降低,6d后,基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未检出(最低浓度检测限1μg/mg)。同时对实验所获得时间序列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双协菌降解微囊藻毒毒的反应为准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948.
本文从资源、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分析了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因素 ,指出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阐明科教兴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49.
本文旨在用统计的方法 ,分析影响北京市居民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付费的支付意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对被调查者支付意愿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收入 ,其次是年龄、家庭人口数和教育水平。其中 ,收入和教育水平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为正 ,年龄和家庭人口数的影响为负。对调查范围内八个行政区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均值比较显示 ,这八个区居民的支付意愿没有显著性差异。本文的结论是 ,提高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 ,是提高公众为改善环境质量而付费的支付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0.
Identification of weed plants excluding the uptake of heavy metal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Using the field pot-culture and sample-analysis method, 54 weed species belonging to 20 families and 31 weed species belonging to 17 families were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as to whether they can exclude the uptake of heavy metals. After a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it was determined that Oenothera biennis and Commelina communis were Cd-excluders and Taraxacum mongolicum was a Zn-excluder. O. biennis is a potential Cd-excluder, but also a potential Cu-excluder. The research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 excluders for safe agro-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