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9篇 |
免费 | 293篇 |
国内免费 | 7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2篇 |
废物处理 | 27篇 |
环保管理 | 144篇 |
综合类 | 1669篇 |
基础理论 | 263篇 |
污染及防治 | 128篇 |
评价与监测 | 74篇 |
社会与环境 | 160篇 |
灾害及防治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系统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提出要求。社会各界对此做出积极响应,但多以行业、技术等供给侧视角为主,需求侧减排方案未得到足够重视。中产阶级崛起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变革,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我们亟须探索需求侧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消费行为置于社会实践的框架之中,较全面地识别了不同消费实践领域中潜在的碳减排措施。从实践与供给相结合的视角,发现我国现阶段需求侧碳减排主要面临减排实践庞杂且难管理、低碳供给不足、需求难以撬动供给变革和公众环境意识薄弱等困境和问题。最后,从构建指南、实践与供给联动、政策落地和社会规范引导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2.
滇池表层沉积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矿化能力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利用滇池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其不同形态氮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滇池沉积物氮潜在矿化能力及其污染特征,以期揭示滇池沉积物氮污染影响因素及沉积物氮释放风险.结果表明:1滇池全湖表层沉积物总氮(TN)平均含量为3 515.60 mg·kg-1,其中草海北部疏挖区、盘龙江入湖口及海口入湖区域含量较高,宝象河河口疏挖区域TN含量相对较低;总有机氮(TON)含量较高,占TN的85.86%;溶解态无机氮(DIN)含量较低,占TN的14.10%,TON与TN空间分布趋势一致,而DIN则不同;与我国其他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氮含量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其污染程度仅低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湖泊;2滇池全湖表层沉积物潜在可矿化氮(PMN)平均含量1 154.76 mg·kg-1,占TN的32.90%,潜在释放风险较大;其中草海湖区、外海北部盘龙江入湖口湖区、中部洛龙河和梁王河入湖口湖区及白鱼口湖区显著高于其它湖区;目前滇池p H值有利于其沉积物氮矿化,有机质通过释放NH+4-N影响其沉积物氮矿化;污染较重的水域,滇池上覆水氮浓度受其沉积物氮矿化影响较大,而污染较轻水域,则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3.
以河道型水库-西北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采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结合温室气体分析仪对其表层水体,垂向剖面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监测,并采集代表性河段表层水体及库底沉积物,分别测定水体CH4氧化速率与沉积物CH4释放速率,初步探讨了河道型水库溶解CH4浓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库表层水体溶解CH4浓度为0.02~0.42μmol/L (平均值为0.11±0.08μmol/L),从库首到库尾呈递增趋势;水体溶解CH4浓度的空间异质性受水库内部CH4产生,消耗及河道入流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库尾水体因沉积物CH4产生量大且低水深影响下CH4消耗量较小而呈现高溶解浓度,库首水体则因为CH4产生量相对较小且高水深影响下的CH4消耗量较大而呈低溶解浓度;同时,河道入流可能是影响水体溶解CH4浓度垂向分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995.
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双季稻区双季稻-马铃薯(CT1)、双季稻-黑麦草(CT2)、双季稻-紫云英(CT3)、双季稻-油菜(CT4)、双季稻双免栽培(CT5)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单位面积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单位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三个角度评价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环境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位面积物质投入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3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较对照模式(双季稻-冬闲,CK)低4.72%,而其他模式则比CK高出11.95%-45.20%,平均增加了29.02%;从单位面积产量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34.55%,两其他模式则比CK低1.57-45.93%,平均降低24.29%;从单位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23.93%,而其他模式则比CK低29.07-49.06%,平均增加了24.88%.综合考虑,与CK对比,CT3和CT4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CT2居中,CT5和CT1模式则较大.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含水煤体失稳破坏过程中电荷感应规律,探寻应用电荷感应法监测煤矿突水灾害可行性,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传感器对含水煤体单轴压缩过程进行电荷信号监测,分析煤体压缩过程中应力及电荷信号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烘干煤体和含水煤体单轴加载过程中均有自由电荷产生,电荷信号呈脉冲状波动,通过分析含水煤体电荷信号变化规律同时统计煤体峰值强度前电荷脉冲数及脉冲宽度,从水通过削弱煤体强度进而影响电荷信号;Stern双电层中形成流动电荷,增强了煤体电荷信号;水的存在增加了煤体破裂面自由电荷存留时间三个方面总结了水对煤体电荷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地铁“T”形换乘车站通道火灾时站厅不同防烟分区通风系统联动模式的烟气控制效果,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构建了换乘通道内乘客行李火灾场景,对起火通道、两侧站厅通风系统和防火门不同联动模式下的顶棚烟气温度、人眼高度及危险高度的CO浓度和能见度进行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关闭起火通道防火门能够将烟气控制在局部区域,但会加快通道内CO浓度上升和能见度下降的速度;各防烟分区通风系统均执行排烟动作虽然会导致烟气向两侧站厅蔓延,但危险高度的能见度始终在安全逃生的最低限值以上;烟气扩散至补风防烟分区时,新鲜空气与烟气的掺混将加快烟气沉降速度,不利于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制一种海洋气候环境-扭转疲劳试验设备。方法针对海洋环境下服役的装备材料及结构承受环境腐蚀-扭转载荷耦合作用的特点,采用液压伺服闭环控制原理,通过特定结构布置、液压动力系统和伺服扭转疲劳系统的合理设计,研制一种海洋气候环境-扭转疲劳试验设备。结果该设备可实现扭转角度、扭矩、频率等试验参数的精确控制,准确表征工作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材料及结构扭转性能。结论新研制的设备适用于海洋大气环境下服役的材料及构件扭转性能试验验证与评估。 相似文献
999.
废弃重组质粒DNA热处理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环境因素对质粒DNA热处理效率的影响以及热处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pET-28b质粒为材料,采用定量PCR技术结合质粒转化等方法分析了pH、NaCl、牛血清白蛋白(BSA)及EDTA浓度等因素对质粒DNA热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BSA及EDTA的存在对热处理过程中的质粒DNA具有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依次增强.在纯水中热处理30min后的质粒DNA可扩增的片段数仅是在0.1%的EDTA中热处理30min后质粒DNA可扩增片段数目的1.7%.由于生物实验室废水中通常含有上述有机或无机物质,因此,实际热处理过程中质粒DNA的降解半衰期可能远长于先前报道的2.7~4min,残留的转化活性也可能更高,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但是,研究结果也表明,酸性条件下的热处理能加速质粒DNA的失活和降解,因此建议热处理过程可在弱酸性条件下完成,以强化其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稻壳焦炭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生物质焦炭电磁屏蔽材料,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稻壳焦炭导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自制的高温炭化试验装置,考察了炭化终温、升温速率、终温下的保留时间、粒径大小、催化剂种类及配比等因素对焦炭电阻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炭化终温对稻壳焦炭电阻率影响较大,特别是在1000℃以下,提高炭化终温可将焦炭电阻率从106 Ω·cm以上降低到2Ω·cm左右;而当炭化终温从1000℃提高到1400℃时,电阻率仅从2Ω·cm左右降低到1.5Ω·cm左右.提高升温速率会降低焦炭产率,但对电阻率的影响不大.延长炭化终温时间对降低电阻率有一定作用,但当物料粒径较小时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Fe2O3和NiO可作为炭化催化剂降低焦炭电阻率,两者催化效果相当,稻壳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配比在50:1左右.当炭化终温>1000℃、升温速率为20℃·min-1、保留时间为30min、稻壳粒径为0.1~0.3mm、稻壳:催化剂=50:1时,所获焦炭电阻率为0.2~1.0Ω·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