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68篇 |
免费 | 491篇 |
国内免费 | 21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31篇 |
废物处理 | 365篇 |
环保管理 | 605篇 |
综合类 | 3981篇 |
基础理论 | 1280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026篇 |
评价与监测 | 467篇 |
社会与环境 | 625篇 |
灾害及防治 |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431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370篇 |
2019年 | 312篇 |
2018年 | 344篇 |
2017年 | 384篇 |
2016年 | 406篇 |
2015年 | 465篇 |
2014年 | 498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540篇 |
2011年 | 553篇 |
2010年 | 453篇 |
2009年 | 452篇 |
2008年 | 486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66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255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09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78年 | 10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11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15篇 |
197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62.
颗粒化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工艺处理化粪池污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培养出适应化粪池污水水质的好氧颗粒污泥.并将其应用于化粪池污水的处理.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第15天左右,SBR中开始出现细小的颗粒,然后微生物在其上繁殖生长使颗粒逐渐增大而成熟;在第24天时,SBR中絮状活性污泥已基本实现了颗粒化.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化粪池污水有稳定的处理效果,在进水完全为化粪池污水时,COD、NH_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61%、47%.但是,由于化粪池污水COD较低,因此无法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在后期的稳定运行过程中MLSS始终维持在2 500 mg/L左右.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稳定脱氮的保证. 相似文献
63.
铁改性海泡石除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廉价海泡石, 用氯化铁对其改性。研究铁改性海泡石对锑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氯化铁浓度、吸附时间、初始锑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锑的吸附影响较大,溶液初始pH影响不明显。在初始锑浓度50 mg/L,pH 6.8,5%氯化铁改性海泡石投加量为2 g/L,吸附90 min, 温度35℃下,吸附量可达21.6 mg/g。海泡石对吸附锑具有缓冲特性,溶液的初始pH值在3.1~10.1范围时,吸附后溶液的最终pH值为8~8.5。IMS吸附锑是放热过程。改性后海泡石比表面积增大,表面羟基数量增加,导致其吸附能力增强。通过XRD谱图并未发现铁晶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4.
65.
66.
聚合氯化铝铁去除微污染水体中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絮凝剂,H2O2为预氧化剂,用正交实验研究了PAFC处理微污染水体中藻类和降低浊度,得出正交实验中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对除藻和除浊度的影响,研究表明,ρPAFC是影响除藻和除浊度的重要因素.在最佳处理条件,即ρPAFC为20 mg/L,ρH2O2为6 mg/L,pH为7,搅拌时间为4 min,能使水体中藻细胞街度从9.4×107 cells/L降至3.16×106 cells/L,除藻率为96.6%,浊度降至0.70 NTU,除浊度率达93.0%. 相似文献
67.
垃圾填埋场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垃圾填埋场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规律,在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选定监测点,利用安德森六级微生物采样器,对填埋场空气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定点取样、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细菌粒径分布均为第Ⅰ级(>8.2 μm)最高,填埋区空气细菌粒径呈偏态分布,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在第Ⅳ级和第Ⅲ级出现第2个峰值。携带细菌的可吸入微粒在渗滤液处理区比例最大。空气真菌与放线菌均在第Ⅳ级分布最高,携带真菌和放线菌的可吸入粒子的比例显著大于细菌(P<0.05)。填埋区不同作业时段空气微生物粒径在各级分布比例基本一致。填埋区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为5.7 μm,渗滤液处理区为3.7 μm,生活区为5.3 μm,显著大于真菌气溶胶和放线菌气溶胶的中值直径(P<0.05)。 相似文献
68.
69.
从某印染厂废水排放出口的污泥中分离到一株活性艳蓝X-BR染料高效降解菌LPY68-14,经生理生化鉴定,该菌为埃希氏菌(Escherichia sp.).研究了影响菌株LPY68-14降解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缺氧、质量分数为0.2%葡萄糖为外加碳源、温度37℃、接种量4 mL、pH 7的最佳条件下,质量浓度为30 mg/L的活性艳蓝X-BR经菌株LPY68-14处理24 h后的降解率可达80%;当活性艳蓝X-BR质量浓度为100~400 mg/L时,该菌处理48 h后的降解率可稳定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