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2篇
  免费   1403篇
  国内免费   2505篇
安全科学   1317篇
废物处理   141篇
环保管理   616篇
综合类   6410篇
基础理论   1052篇
污染及防治   189篇
评价与监测   467篇
社会与环境   483篇
灾害及防治   34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538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724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453篇
  2016年   402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570篇
  2012年   686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文章剖析了现有碳排放权分配方法在分配指标的选取、适用性、可行性、减排责任分担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的思想和多角度衡量CO2排放公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和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权优化分配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在VC平台上开发了求解该优化分配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和软件。通过全球各国CO2排放配额的实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基尼系数法的CO2排放权分配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碳减排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滚动规划理念可以更好地兼容未来的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分配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2.
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模式(AERMOD和CALPUFF)对海陆风日沿海电厂的烟气扩散进行了对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大电厂的烟气抬升高度较高,大电厂烟囱的有效高度往往会高于珠江口海陆风的厚度,因此该区域海陆风对大电厂烟气扩散的影响不大;在海陆风发生时,由于风向的垂直切变极大,在此种情况下,AERMOD模式对烟气扩散的模拟结果明显不合理;同时,2个模式模拟的落地浓度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在某些气象条件下,电厂烟气会扩散到非常远的地方,由于AERMOD模式模拟范围有限(50 km),因此不适用于此种情况下烟气扩散的模拟。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沿海区域,针对重大污染源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尽量使用CALPUFF模式进行核算验证。  相似文献   
953.
2013年1月对随州市环境空气中苯系物(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州市环境空气中几种苯系物的浓度差异明显,其中苯的浓度最高,平均浓度为58.92μg/m3,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17、7.69、22.46、12.11μg/m3。对比发现,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日间浓度高于夜间,工业区苯系物的浓度高于居住区和商业区。用SPSS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剂的挥发和涂料喷涂行业是苯的重要来源。苯系物的浓度变化特征与交通尾气排放、化石燃料燃烧、光化学反应活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4.
为研究植物活性物质对PM2.5致细胞损伤的抗性作用,研究了北京城区PM2.5对CHO(Chinese hamster ovary,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选择植物活性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和荭草素探讨其对CHO细胞的保护作用.以CCK-8法确定PM2.5的试验剂量和3种活性物质的最佳保护剂量,然后通过彗星试验、微核试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PM2.5的损伤作用及植物活性物质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由CHO细胞存活率可知,PM2.5的有效试验剂量为15μg/m L,绿原酸、阿魏酸和荭草素的最佳保护剂量分别为50、20、10μmol/L.2PM2.5可引起CHO细胞明显的DNA损伤、微核形成增加、细胞周期阻滞所致的细胞增殖指数降低,而经阿魏酸、绿原酸和荭草素预处理后,均可减轻PM2.5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3PM2.5能引起CHO细胞中p5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加,而阿魏酸、绿原酸和荭草素均可使其表达量有所降低.由PM2.5引起的细胞损伤经绿原酸、阿魏酸、荭草素作用后表达量降低.在3种植物活性物质中,以阿魏酸拮抗PM2.5损伤的效果最佳,绿原酸次之,荭草素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55.
采用石墨电极对含α-氯代环己基苯基甲酮的氯化清洗水进行电化学降解。结果表明,电化学降解对COD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并且随着电流密度增加,COD的去除效率逐渐升高,电流密度由15 mA/cm2增加至100 mA/cm2, COD的去除率从39.7%升高到72.3%;电化学降解作用下,水样可生化性显著提高,降解2 h后,(BOD5)/(COD)由原水的0.22提高到0.46;电化学降解过程中,COD的降解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此外,还对电化学降解过程中α-氯代环己基苯基甲酮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956.
针对云南省内较少关注的水面面积<30km2的小湖泊开展了调查工作,以调查所得的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和Arc GIS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内的20个小湖泊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Arc GIS的统计分析工具,进一步对云南省小湖泊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发现,云南湖泊空间分布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小湖泊水质状况也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滇东南片区的湖泊形成一个冷点区域,即滇东南三个湖泊的水质均较差。滇西北的大理和丽江区域形成一个热点区域,以茈碧湖为代表的湖泊水质总体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957.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9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92~4.83kg/m2之间,有机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03kg/m2,高于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2.97kg/m2;通过壤质类型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7×109 kg,通过土壤利用方式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3×109 kg,二者基本吻合;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中氮含量与有机碳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24 9;另外,有机碳富集程度与秸秆返田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区域生态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8.
基于聚类分析法利用数据之间距离系数进行分类的原理,建立空气监测点位聚类分析优化模型,结合阜新市地形、气象及历史监测数据,进行阜新市空气监测点位布设优化应用,优化结果表明:距离相似水平取d=0.3时,环保局(B点)与人民公园(C点)监测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相似性最高,合并为1点,增设气象台监测点位作为清洁背景点,4个点位构成阜新市空气监测新网络;利用CALPUFF模型模拟对优化后监测点位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监测点位优化后SO2浓度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984,PM10相关系数为0.968,NO2相关系数为0.973。CALPUFF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表明优化后的阜新市空气监测点位具有客观环境代表性;监测点位优化与检验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9.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与危害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宏观及微观地貌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其作用特征。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详细解译崩塌和滑坡灾害,采用高精度DEM和滑动窗口技术提取地貌分维特征,并用其解析灾害分布的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灾害体的内部与后壁、前缘、侧壁和邻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崩塌的微地貌分异特征较之滑坡显著,大型、厚层、老(古)崩塌及滑坡分异特征更为突出。计算地貌分维值可有效识别与其同时期的或更早的地质灾害,也可间接挖掘新发生灾害的微地貌复杂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960.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5个梅雨监测站1961~2012年的日数据,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对研究期内梅雨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的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振荡模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3 a和6 a的周期变化,而在年代际尺度上显示准13 a和24 a的周期变化;各分量方差〖JP2〗贡献率显示,年际振荡在梅雨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自1961年以来,EEMD分解的梅雨长期变化趋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特征,其中1961~1985年呈上升趋势,1985~2012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EEMD能够有效地揭示梅雨长期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可用于诊断非线性、非平稳性信号变化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