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6篇
  免费   1348篇
  国内免费   2850篇
安全科学   1312篇
废物处理   216篇
环保管理   787篇
综合类   6648篇
基础理论   1178篇
污染及防治   711篇
评价与监测   483篇
社会与环境   620篇
灾害及防治   44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539篇
  2021年   590篇
  2020年   655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428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727篇
  2012年   786篇
  2011年   789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674篇
  2008年   615篇
  2007年   621篇
  2006年   631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舱室间壁板不同约束条件及不同敷设方式对隔声量的影响。方法用VA One建立两个舱室的统计能量分析(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SEA)模型,对约束阻尼结构和自由阻尼结构的隔声性能进行分析。针对约束阻尼结构,讨论其两侧金属层厚度差对整个壁板的隔声性能的影响;对自由阻尼结构,分析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其隔声性能影响。结果约束阻尼结构隔声量A计权声压级比自由阻尼结构高。结论阻尼层厚度和壁板总厚度一定时,自由阻尼结构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实际的隔声性能并没有影响;约束阻尼结构,两侧金属层等厚敷设时,其隔声效果最优,且两侧厚度差越大隔声量越小。  相似文献   
72.
周燕  卢新卫 《地球与环境》2018,46(4):381-387
文教区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以及职工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采集的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含量检测,分析其组分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含量为0.290~4.147μg/g,平均值为1.515μg/g,7种致癌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079~2.093μg/g,均值为0.593μg/g,土壤PAHs污染较为严重。其中4环的高环PAHs为土壤PAHs污染的主要物质,平均占∑PAHs含量的40.72%。源解析结果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燃烧、煤及生物质等的不完全燃烧。终生癌症风险评价表明西安市文教区表层土壤中PAHs污染对其生活在周围的人群产生的终生致癌风险性较小,但71.4%的样点达到严重污染水平,产生的间接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3.
Air pollution has emerged as an imminent issue in modernsociety. Prediction of pollutant levels is an importantresearch topic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oday. For fulfillingsuch prediction,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 (NN), and inparticular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s, has presented to be acost-effective technique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statisticalmethods. But their training, usually with back-propagation (BP)algorithm or other gradient algorithms, is often with certaindrawbacks, such as: 1) very slow convergence, and 2) easilygetting stuck in a local minimum. In this paper, a newlydeveloped metho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model, isadopted to train perceptrons, to predict pollutant levels, andas a result, a PSO-base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is presented. Th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bypredicting some real air-quality problems.  相似文献   
74.
对环境监测中的数据、统计、有效数字、修约,以及计量单位、结果表达、原始数据的记录等既平常又十分重要易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作了概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5.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干法)校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6.
概述了国内外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在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必须解决的几个新课题,并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监测方案》(讨论稿)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监测的设想。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了现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体制机制、技术体系、应用支撑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十四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根据环境管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构建了包括村庄、区域和流域3个层次及涵盖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土壤、生态、污染点源和面源等监测内容的"十四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8.
Quantity of trace arsenic in grain and soil was determined by hydride nondispersive atomic fluorescence method.Optimum conditions of measurement were selected in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the pH of the medium, reductive agent, the concentration and flowing velocity of KBH4, rate of carrier gas and atomized temperature. The reference sample of rice C was determined a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plott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 was highly precise. In the experiment of recovery rate, the method was quite satisfactory.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hundreds of samples, it is proved that atomic fluorescence method is rapid, sensitive and low in interference. It is very efficient on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rsenic in soils and grains, especially in grains.  相似文献   
79.
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点源污染控制的不断完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日益突出,对城市水体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国内外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模式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双重控制模式,以期为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与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0.
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文以中国各省份、各地区历年粮食单产为基本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定义粮食产量风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地区级和省级粮食生产单元进行了减产风险要素分区和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区的结果反映了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异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性质和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