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试验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联合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进水pH值、H2O2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反应器连续运行时间等因素对出水水质及出水中铁元素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为2、H2O2加入量为3.2 mL/L、水力停留时间为90 min、出水中[Fe3+]较低时,出水水质最好,COD去除率达90%以上,且反应器运行最稳定;反应器连续运行20 d以上时,出水水质有所下降,填料堵塞严重。  相似文献   
82.
研究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对铅锌硫化矿尾矿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生物浸出作用的过程变化.通过考察生物浸出体系中不同的矿浆浓度对pH值和浸出尾矿重金属的影响,探究生物浸出过程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pH值和尾矿重金属的浸出影响巨大,随着矿浆浓度的增加,pH值下降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浸出率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佳的生物浸出矿浆浓度为50 g·L~(-1),Fe和Zn的最佳浸出率分别为85.45%和97.85%.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尾矿重金属形态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重金属形态逐渐改变,首先易迁移的重金属被生物浸出,然后稳定的重金属也逐渐被生物浸出.  相似文献   
83.
采集连云港海域浒苔藻体进行自然光照和固定水环境条件下三种密度梯度(0.5g/L,2.5 g/L和5.0 g/L)的培养,利用美国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获取浒苔藻体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反射光谱曲线,定性分析日时间序列的浒苔藻体反射光谱特征和定量分析日时间序列的浒苔藻体红边参数.结果表明:浒苔在衰亡过程中,颜色由绿变黄最后变白...  相似文献   
84.
超临界水氧化去除含酚废水TOC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一套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实验装置,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处理实验室模拟含酚废水。在超临界条件下(P=30MPa,T=400℃,440℃,480℃,520℃)进行超临界水氧化实验。结果表明,TOC去除速率在氧化剂过量10倍的情况下,对TOC是2.15级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的实验活化能为171.7kJ/mol,前置因子A为2.99×1011。  相似文献   
85.
絮凝剂PAN-DCD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丙烯腈(PAN)和双腈双胺(DCD)为原料,合成了有机絮凝剂PAN-DCD。用IR、1HNMR和13C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AN-DCD溶解度随pH值变化的规律,研究了PAN-DCD对活性染料的絮凝脱色和去除CODCr的性能。结果表明,PAN-DCD是侧链带有多种极性基团的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小,碱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大;在加入量较少的情况下使活性染料的脱色率接近100%,并对CODCr的去除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86.
菌株NKS-3对溴氨酸脱色特性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受溴氨酸污染地筛选出菌株NKS- 3 ,它对溴氨酸有脱色作用。菌株生长随碳源浓度增加而旺盛,溴氨酸能刺激菌株生长。溴氨酸浓度即使达到1000 mg/L 也能被菌株基本脱色。研究发现,盐度抑制菌生长,在含盐培养液中溴氨酸的脱色过程被抑制  相似文献   
87.
针对越江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综合管廊结构的特殊性,考虑内部混凝土支架与盾构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以及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不同,建立了土?管廊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整体计算分析模型,从结构变形、盾构管片张开量、结构地震损伤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越江 GIL 综合管廊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越江 GIL 管廊结构内部混凝土支架结构明显要先于外部盾构隧道发生地震损伤;当 GIL 管廊结构穿越相对较软土层时的地震损伤明显加重;受制于内部混凝土支架的约束作用,盾构隧道的下部管片张开量明显小于上部管片计算值,同时外侧残余张开量要明显大于管片内侧残余张开量。  相似文献   
88.
夏季闽江CDOM的空间分布与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程琼  庄婉娥  王辉  陈苇  杨丽阳 《环境科学》2019,40(1):157-163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EEMs-PARAFAC)以及微生物和光降解实验等方法,分析夏季闽江下游-河口区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组成、分布及其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河口区CDOM存在三类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类腐殖质是河段CDOM的主要荧光组分,在河口区随着盐度增加主要的荧光组分逐渐变为类蛋白质.CDOM的丰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河段CDOM的吸收系数a(280)较低,进入市区后有所增加,到了郊区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河口区迅速下降;保守估计福州市区对闽江CDOM的贡献为8%.河段a(280)易被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降解率分别为(28±8)%和(44±7)%,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光化学活性远高于受海源CDOM影响的河口区;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组分在河段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降解率分别为(75±0.5)%、(58±21)%和(73±3)%,但不易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在28 d微生物培养后出现类腐殖质的累积.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15-2016年在青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季节变化。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44种,浮游幼虫17类,浮游动物主要以近岸暖温及广温、广盐种类为主,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全年都是研究海域的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6月最高[(8662.0±8890.0) ind./m3],12月最低[(426.9±148.5) ind./m3],年平均丰度为(3059.2±3012.4) ind./m3。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12月最高,6月最低。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可划分为胶州湾群落、南黄海沿岸群落和南黄海中部群落。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季节变化明显,可分为冬季组(12月和1月)、春-夏初组(4月和6月)和秋季组(9月)。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深度以及Chl a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底层盐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南黄海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2017年4月至6月在南黄海近岸水域获取的WP2型浮游生物网采样品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41种(含未定种),浮游幼虫22类。桡足类、水螅水母和浮游幼虫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的类群。春季,胶东半岛沿岸海域、海州湾毗邻海域和苏北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温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变化是造成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胶东半岛沿岸海域受冷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海域存在较大不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是海域最占优势的浮游动物种类,对浮游动物总密度及多样性指数有较大影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海州湾毗邻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最高,胶东半岛沿岸海域次之,苏北沿岸海域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