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A2/O-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平板微滤膜与A2/O工艺结合构建了A2/O-MBR中试系统,探讨了中试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可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对COD平均去除率达到了43%.系统处理效果稳定,在最佳工况下COD、NH3-H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8%、98%和80%.  相似文献   
262.
在低于100℃温度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正丁酯为钛源,碘酸钾为碘源,制备了I掺杂纳米TiO2催化剂(I-TiO2),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O2及I-TiO2催化剂均为锐钛矿,I吸附并包裹在TiO2表面或以间隙进入的形式存在,并未进入TiO2晶格。通过在可见光照射下(λ>420 nm)以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比为nI:nTi=0.05∶1,焙烧温度为400℃,降解介质条件pH=7时,I-TiO2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未掺杂的TiO2。光催化降解过程通过红外光谱(IR),总有机碳(TOC)跟踪测定,比较了TiO2掺杂前后降解RhB和对氯苯酚(4-CP)的光催化特性差异;同时采用苯甲酸荧光光度法跟踪测定体系中的氧化物种,表明在可见光下,I-TiO2光催化体系中产生.OH高活性氧化物种从而氧化降解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263.
分离筛选出了4株猪粪堆肥菌种,初步的分类鉴定表明它们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利用这些菌种制成混合菌剂,并进行城市污泥堆肥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接菌处理在各项堆肥指标上明显优于未接菌的空白处理,自制菌与酵素菌在堆肥过程中具有非常相似的发酵能力,均能加快堆肥的升温速度,提高堆肥的最高温度,加快物料含水率的下降.说明自制菌不但可以应用于猪粪的堆肥发酵,在城市污泥高温堆肥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64.
采用化学共混法制备系列La-Ce-attapulgite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NO催化分解性能测试.实验考察了稀土加入量、La/Ce配比、共混液pH值和催化剂的活化煅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加入量为2%,共混液pH=7,La/Ce比值为LaxCe(1-x)(x=0.5),煅烧温度4...  相似文献   
265.
266.
结合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污水处理实例,阐明地下渗滤与浮动生物床联合工艺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浮动生物床/地下渗滤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投资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出水水质稳定且优于所要求的回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267.
The toxic effects of Cu (II) on the freshwater green 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its chloroplast were investigated by detecting the responses of photosynthesis and oxidant str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 (II) arrested the growth of C. vulgaris and presented in a concentration- and time-dependent trend and the SRichards 2 model fitted the inhibition curve best.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cluding qP, Y (II), ETR, F v /F m , and F v /F 0, were stimulated at low concentration of Cu (II) but declined at high concentration, indicating the photosystem II (PSII) of C. vulgaris was destroyed by Cu (II). The chloroplast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Hill reaction activity (HRA) of chloroplas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Cu (II) concentration under both illuminating and dark condition, and faster decline speed was observed under dark condition.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high concentration Cu (II), compani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production.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a severe oxidative stress on algal cells occurred as well as the effect on photosynthesis, thus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algae, which providing sights to evaluate the phytotoxicity of Cu (II).  相似文献   
268.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环境功能材料———活性炭纤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通过与以颗粒活性炭为代表的传统碳材料在结构、性能方面的对比 ,概述了活性炭纤维优良的吸附、催化氧化等特性。然后全面介绍了活性炭纤维在气体处理、水处理、劳动防护、环境监测及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结合目前活性炭纤维的研究开发现状 ,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69.
微塑料与农药污染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微塑料不仅能够对生物造成物理损伤,而且塑料中的添加剂如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多溴二苯醚等也会随着塑料的风化而浸出进入环境,对生物产生毒害,同时,微塑料还能吸附海洋环境中的其他污染物,从而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能够吸附海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滴滴涕,从而可能导致这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组织中富集,对人类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危害。最后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微塑料与农药污染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70.
双室和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可分为双室和单室燃料电池.简述了双室和单室MFC的工作机制,综述了双室MFC中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分割材料和单室MFC中"二合一"、"三合一"型以及无膜型电池的特点,比较并分析了双室和单室MFC在构型上的优缺点,以及两者在内阻、功率密度和库仑效率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展望了MFC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