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33篇 |
基础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0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疆叶尔羌河突发性洪水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尔羌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区,是新疆第三大河。近30年,每2—3年发生一次突发性洪水,给下游人民造成很大灾难。 本文阐述了该洪水的特性,时空分布、演进情势及峰量变化,加之分析气象资料、地质地貌条件,首次提出突发性洪水成因于冰川阻塞湖泄洪,其策源地位于克勒青河上游的克亚吉尔特索湖和特拉木坎力湖。随着冰川的衰退,阻塞湖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2.
24.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2×2列联表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植物种群地位和作用及种间关系在不同放牧制度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会使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重要值增大,使碱韭(Allium polyrhizum Turcz. ex Regel)的重要值减小;轮牧有利于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Roshev.) Ohwi)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自由放牧则相反。植物群落种间关系正联结强度表现为禁牧区(CK)>划区轮牧区(RG)>自由放牧区(CG),负联结种对数的多少表现为CK相似文献
25.
ADC发泡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ADC发泡剂生产废水特征,处理工艺及反应机理进行探讨,试图寻求一套适合氯碱厂ADC生产废水处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6.
采用正压罐采样预浓缩GC/MS法同时测定空气中16种卤代烃,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16种痕量卤代烃在30min内实现分离,目标物分别在40 pmol/mol~200 pmol/mol和5 pmol/mol~100 pmol/mo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4 pmol/mol~55 pmol/mol。标准气体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0%~7.2%,空白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2.5%~125%。 相似文献
27.
28.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沉积物样品,0~10 cm为表层,10~30 cm为中层,30~60 cm为底层,分析了3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水平方向看,罗时江河口湿地各层(表层、中层、底层)沉积物总磷分布均呈现出沿2条主水道(水道Ⅰ和水道Ⅱ)向岸边递减,并在入水口处出现峰值的规律;垂直方向上看,总磷含量随着沉积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明显。表层、中层和底层沉积物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09、1.03和0.99 g/kg。(2)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沉积物总磷进行了评价,3层沉积物总磷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局部出现重度污染。各层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表层(1.81) >中层(1.72) >底层(1.65),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水道Ⅰ上。 相似文献
29.
曹方方;石敬华;钟琪;陈烨;张凤菊;由希华;梁宵;许秀艳;李红莉;许杨 《环境化学》2025,(3):916-924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种类多,活性强,部分VOCs在采样、分析过程中会与大气中的氧化基体发生反应.为研究大气中氧化基体对VOCs测定的影响,选择苏玛罐与KI小柱联用,采集去除氧化性基体的样品,与未去除氧化性基体的样品比较,探讨大气中氧化性基体对VOCs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氧化性基体的样品定性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多,共定性检出110种化合物,未去除氧化基体样品定性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少,共定性检出40种化合物;氧化基体的存在影响VOCs的浓度和组成,去除氧化基体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144.8 nmol·mol-1,其中烷烃为体积分数最大的组分,占81.9%,其次是卤代烃、烯烃、芳香烃和含氧有机物,分别占7%、6.5%、3.2%和1.4%,未去除氧化基体TVOCs平均浓度为32.5 nmol·mol-1,其中烷烃、氯代烃占比最高,分别占38.9%和37.5%,其次是芳香烃、烯烃和含氧有机物,分别占11.5%、6.5%和5.6%.大气中氧化性基体影响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理论计算值及对OFP贡献优势物种的判断,去除氧化性基体样品的OFP高(平均值254.1μg·m-3),各物种对OFP贡献大小的顺序为烷烃(67.5%)>烯烃(22.8%)>芳香烃(9.5%)>含氧有机物(0.2%);未去除氧化性基体样品的OFP值低(平均值44.6μg·m-3),各物种对OFP贡献大小的顺序为芳香烃(40.0%)>烯烃(30.6%)>烷烃(28.7%)>含氧有机物(0.8%);去除氧化基体样品的OFP高于臭氧实测浓度,且与臭氧浓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未去除氧化性基体样品的OFP值低于臭氧浓度,去除氧化性基体后采集的样品更符合大气VOCs的真实状态,未来大气VOCs监测,采样时应考虑联用KI小柱去除大气中存在的氧化基体.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