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王铃丁 《劳动保护》2011,(11):13-15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部署,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由五级调整为三级,为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调整完善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按照新标准全面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52.
为探究成都市某老旧工业园区六价铬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及风险评估,该研究采集研究区域25个土壤样品,基于GIS的克里金插值法对六价铬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吸附和土柱试验对其吸附及迁移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地累计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模型对土壤六价铬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六价铬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电镀行业附近,最大浓度为49.3 mg/kg,为《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中六价铬二类用地筛选值5.7 mg/kg的8.65倍。采用线性等温吸附方程、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曲线发现,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0.955、0.987;线性等温吸附方程更符合六价铬的吸附动态,吸附系数Kd为0.006 3,表明土壤对六价铬具有良好吸附作用。以原状土按照1∶1填充,进行13 d浸出试验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出水中六价铬浓度较低,且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中六价铬的标准值0.05 mg/L,表明六价铬的迁移流动性较弱。研究区域最大地...  相似文献   
453.
南京地区典型有机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南京地区的长距离输送潜力,以p,p’-DDT、γ-HCH、BaP和HCB为研究对象,运用TaPL3模型计算了其在研究区大气及水体中的长距离输送潜力.结果表明,BaP和p,p’-DDT通过大气的特征迁移距离(CTD)较小,分别为198 km和255 km,表现为大气污染长距离输送能力较小,污染较难扩散;而γ-HCH和HCB则更倾向于通过水体或大气进行长距离输送,其水体CTD分别为91 558 km和19 056 km,大气CTD分别为1 858 km和21 104 km,有利于其在研究区的扩散;水对γ-HCH和HCB的黏着度为负值,分别为-2.1和-54.86,表明γ-HCH和HCB更倾向于滞留在大气环境中,其通过大气并达到稳态后在大气中的质量分数为0.551%和2.2%;通过水体且达到稳态后在大气中的质量分数为0.149%和1.05%,高于p,p’-DDT和BaP.  相似文献   
454.
二氧化锰介导的厌氧氨氧化(锰氨氧化)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型微生物脱氮途径,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农田沟道中的锰氨氧化过程和反应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群落锰还原菌.本研究经过340 d锰还原菌富集培养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证实了锰氨氧化在农田沟道土壤中的存在.结果表明,在锰氨氧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氨氮的氧化和MnO_2的还原,以及NO_2~-、NO_3~-、~(30)N_2和Mn~(2+)的产生,锰氨氧化平均速率为2. 88 mg·(kg·d)~(-1),氨氮平均去除率为20%,总氮去除率平均可达15%.另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经过340 d富集培养实验,在门水平上锰还原菌丰度从原来的27%增加到了70%,其主要的锰还原菌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和地发菌属(Geothrix),相对丰度分别为26. 63%和4. 07%.实验结果证实了农田沟道中存在二氧化锰介导的厌氧氨氧化过程,可以认为锰氨氧化是微生物脱氮过程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55.
作为岩溶地下空间特有的窗口,洞穴CO2通常较高且补给过程复杂,研究洞穴CO2不仅有利于探明岩溶系统CO2三相运移过程,对寻找遗漏碳汇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研究不同季节下岩溶洞穴系统各层CO2变化特征,揭示其迁移路径,进一步探究洞穴系统CO2来源,对不同季节麻黄洞上覆土壤、洞穴滴水及洞穴空气CO2进行密集监测,结合数理统计及相关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洞穴系统各层CO2存在雨季高旱季低的季节特征,作为主要补给源,土壤CO2在各层CO2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风效应影响洞穴CO2浓度的变化。(2)pCO2(H)计算结果表明,麻黄洞内滴水点存在不同的补给过程,除上覆土壤CO2补给外,还存在表层岩溶带的补给。(3)模型分析表明,麻黄洞洞穴滴水全年均处于脱气状态,使洞内发生沉积,形成洞穴沉积物。分析洞穴系统上各层CO2运移特征,为寻找遗失碳汇以及岩溶地区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6.
为探究中国南方农田土壤氮迁移过程的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速率变化和脱氮贡献本研究采集宛山荡麦稻轮作区农田不同层深土壤及农田、沟道、河岸带和湖泊沉积物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样品,分析其理化性质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探究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丰度应用同位素培养实验测定各样品的潜在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以N_2计,下同).结果表明,土壤反硝化速率与TOC、NH_4~+-N和NO_3~--N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与nirS、nirK及nosZ等功能基因丰度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农田表层土壤反硝化速率为(11.51±1.04) nmol·(g·h)~(-1),显著高于农田其他土壤层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P 0.05),而农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速率在20~30 cm层最高,达到(0.48±0.07) nmol·(g·h)~(-1).此外,反硝化作用是农田表层土壤氮损失的主要原因,占91.9%~99.7%,而厌氧氨氧化在深层土壤N_2的产生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57.
PRB修复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渗透反应墙(PRB)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等特点。采用PRB技术治理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反应介质的选择和介质配比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以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零价铁粉、活性炭、沸石和陶粒4种混合介质,设计了5个PRB反应器,分别为A、B、C、D和E,对PRB修复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设计的反应器充分考虑了反应器的渗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介质反应器A、B、C、D和E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6%、75.6%、77.0%、78、9%和79.9%;对NH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3%、82.1%、92.1%、98.8%和88.5%。验证了PRB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对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8.
简介了国内外环保行业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国内领先的宜兴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宜兴市环保企业的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宜兴市环保企业改制的目标是建立"技术领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透明监督、资管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459.
先后采用盐酸羟胺和紫外光辐射,对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进行诱变,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诱变绳状青霉细胞表面官能团的变化,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铀溶液的pH、温度、初始铀浓度、吸附时间、菌体投加量等因素对其吸附铀的影响.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热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研究了诱变绳状青霉吸附铀的行为.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吸附前后诱变绳状青霉细胞表面的形貌、化学组成和官能团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吸附过程可能涉及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诱变绳状青霉在pH=6时吸附铀的效果最好,8h即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00mg·g-1,对铀的吸附为细胞表面的缔合—OH、—CHO、不饱和键、—NH2、—PO43-等与铀的配位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460.
页岩气是常规油气资源最现实的接替资源之一,但采用水力压裂(HF)技术的开采方法不仅水量耗费大,还会产生含复杂有机物的高盐度返排/产出水(FPW).这可能诱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体和生态健康损害等风险.因此优化FPW的处理方法对于缓解和消除页岩气开采的生态环境风险极为重要.通过系统综述相关文献资料,主要从功效方面对FPW处理技术进行评估.以水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处理后内部HF回用-外部回用-深井回注的FPW管理模式,并结合FPW的污染特征和不同处理目标以及多个国内外典型实例对相应管理模式下的处理技术进行推荐.最后基于资源化利用的理念,对FPW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页岩气开采FPW的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