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9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280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金钟藤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已有的标本信息进行研究,并对野外做进一步的补充调查,结果表明,金钟藤虽然主要分布于热带,但亚热带也有分布;以往认为该种是热带植物的观点是不确切的。金钟藤的地理分布原有三个中心,第一个是中国的海南岛;第二个是加里曼丹岛(现在的马来西亚的沙劳越和印尼的东加里曼丹岛);第三个在中越边界的是越南北部的沙巴、先安等,老挝的湄公河流域,以及中国广西、云南靠近越老边界的地区。而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正逐渐成为金钟藤新崛起的一个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82.
对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作了简介,着重从理论到实践经验上探讨清洁生产审核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识别;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建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3.
孙钦帮  高范  王阳  张冲  崔雷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685-690, 698
为了研究红海湾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2015年5月和11月在研究海域设48个采样站位进行了表层水样分析,分析了Cu、Pb、Zn、Cd、Cr、Hg和As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评价法对研究海域的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利用变异系数法来分析了各调查站位之间污染物在空间尺度上离散程度,使用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的平均值均满足《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要求,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的污染程度大体排序为:Zn>Pb>Cu>As>Cd>Cr>Hg。综合污染评价法显示评价海域表层海水中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且综合污染指数整体相差不大,研究海域属于清洁海域。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各站位间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在调查海域空间离散度较大,研究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来自不同的污染源。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Hg和As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前三个主分中的研究重金属元素正载荷较低,因此重金属元素相互之间都不具有相似的污染水平或共同的污染来源,元素之间具有共同来源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84.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了磁性核壳CoFe2O4@SiO2@PIL-AO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U (VI)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参数对U (VI)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0=0.2 mg·L-1、pH=6.00±0.05、T=298.15 K、m=0.02 g和t=8 h的条件下,CoFe2O4@SiO2@PIL-AO对U (VI)的吸附作用最强,吸附率达到了97.54%;CoFe2O4@SiO2@PIL-AO吸附U (VI)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U (VI)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CoFe2O4@SiO2@PIL-AO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循环使用性,循环使用5次后它对U (VI)的吸附容量没有明显下降,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5.
陈可  胡南  陈威  陈思羽  张辉  丁德馨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142-4149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通过在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根际单独接种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单独接种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 aurantiaca)及同时接种这两种菌,研究了这两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抗干旱及富集铀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单独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单独接种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及同时接种这两种菌后,博落回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5.03%、21.01%和17.33%,相对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6.90%、19.31%和29.48%,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了71.11%、48.47%、12.85%,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71.70%、64.91%和61.35%.在干旱和铀同时胁迫下,单独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单独接种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及同时接种这两种菌后,博落回对铀的总富集量分别提高了109.52%、66.67%和42.86%.可见,两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抗干旱和富集铀性能的增强作用表现为:单独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单独接种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同时接种这两种菌.实验结果可为干旱地区铀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基于HLA的大气环境仿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环境仿真的特点,采用HLA分布式仿真技术,论述了以HLA/RTI为支撑的大气环境分布式仿真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案,并对该环境下开发大气环境联邦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实现了大气环境建模与仿真应用的一体化设计,从而提高了大气环境仿真应用的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为大气环境仿真向其它系统仿真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7.
通过采样分析以及考察CASS工艺在徐州某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情况.结果发现,进水CODG、BOD5、氨氮、TP和总大肠茵群,质量浓度分别为200~300,120~260,7~15,26~3.5 mg/L和大于24000个/L,对应地,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3~65,11~65,0.1~2.8,1.2~1.6 mg/L和小于1000个/L.去除率分别为77.38%~37%,41.73%~54.54%,73.57%~92.78%,66.36%~90.91%和97.08%~99.83%.检测的各项指标除TP外均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针对TP超标问题,并且从CASS工艺除磷的原理及各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其超标原因,可能是由于回流污泥中携带的硝酸盐抑制了磷的有效释放.建议利用反硝化除磷原理.将厌氧区设计成1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达到更好的除磷效果,以便为CASS工艺在提出更高的水质要求条件下,依旧能够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8.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8个气象站的沙尘暴日数、持续时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REOF)、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变换,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区域沙尘暴日数大致呈北多南少型分布;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全区一致的沙尘暴异常是该区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沙尘暴气候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柴达木—茶卡寒旱区、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沙尘暴频次最高,陕甘宁黄土高原区频次最少;近40多年来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呈减少的态势;沙尘暴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发生气候突变,突变起源于沙漠及相邻地区,并由外围沙漠区向中间地带传播。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的不是高频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而是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最短的也不在频次最低的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而在柴达木—茶卡寒旱区;沙尘暴高发的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持续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两个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变率增大;90年代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异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半方差分析)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0~1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5 g·kg-1和1.02 g·kg-1,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23和0.21,反映出该植被区土壤肥力较为贫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机因素的变异占总空间异质性变异的比率分别为44.7%和49.9%,变异尺度分别为210.9 m和200.1 m,随机因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采样尺度<10 m的范围之内.在该研究区域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表现出空间自相关因素大于随机因素的变异格局;在空间结构的变异上,由土壤内在属性如土壤矿物质、地形等空间自相关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放牧及工程施工等对土壤表层的践踏引起的随机因素共同起作用,影响程度呈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