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等斜率灰色聚类法与化工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丁进宝  周耀文 《化工环保》1993,13(1):45-49,6
等斜率灰色聚类法以等斜率方式构造白化函数,拓展了各类白化函数的污染范围,并引入修正系数概念,使污染级别分级值对相邻两类级别具有相同的亲疏关系,避免了误判现象的发生。该法分辨率高,信息利用率也高,评价结果能同时给出评价对象所属的污染级别和各评价对象污染程度的大小,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2.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本文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建设中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发展很快,1980~1989年10年间,我国新建高层建筑仅1000余幢,1990~1991年两年间,新建高层建筑1000余幢,1992年一年就新建高层建筑1000余幢,而1993年新开Xi的高层建筑已达Z000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高层建筑已超过100O0幢。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埋深以满足建筑物整体稳定的要求,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这就使得深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而深基坑工程事故亦在建筑工程界资常实出。据调查,基坑工程导致的安全和环境问题约占工程总量的10%~15%,高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54.
55.
为探究铀矿井下常用的2种口罩对气溶胶粒子的过滤特性,在我国南方某铀矿山,利用APS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井下工作人员常用纱布口罩和KN95型口罩的过滤特性进行了研究.井下气溶胶监测数据显示,该铀矿井下典型作业场所PM10的质量浓度介于0.069~ 9.800 mg/m3,个数浓度介于173.918 ~2 561.600个/cm3;PM2.5的质量浓度介于0.039~0.479 mg/m3之间,个数浓度介于173.100~2 556.382个/cm3之间.口罩过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KN95型口罩和纱布口罩对PM10的平均过滤效率分别为95%和76%,对PM2.5的平均过滤效率分别为93%和61%,可见KN95型口罩过滤效率明显高于纱布口罩;2)在0.5~3.5 μm粒径范围内,2种口罩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在3.5~ 10μm粒径范围内,2种口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均接近100%;3)无论从质量浓度还是个数浓度来看,经口罩过滤后的气溶胶粒子大多数分布在2.5μm粒径范围内,表明PM2.5是主要的气溶胶污染物.  相似文献   
56.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源弧菌污染及其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首次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物在大型海藻裂片石莼(12 g·L-1)与不同浓度(0、10、100、500 μg·L-1)土霉素作用3个月后,弧菌群落结构及其耐药基因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裂片石莼诱导培养后,沉积物中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0.22%,但对弧菌多样性和弧菌耐药基因含量提升明显.裂片石莼和土霉素复合压力下,100 μg·L-1土霉素对弧菌群落多样性及弧菌耐药基因影响最大,而500 μg·L-1对其影响最小.沉积物弧菌属共检测出21种耐药基因,多为BL1_fox、BL2be_per、BL2_veb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裂片石莼能减少耐药基因tetPB富集,而进一步添加土霉素能诱导产生VatB、BcrA耐药基因.此外,弧菌耐药基因迁移与转化还受弧菌群落结构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57.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58.
用灰色聚类法进行厂区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进宝  程永平 《化工环保》1991,11(2):111-114
通过实例介绍了灰色聚类法的步骤。聚类结果能同时给出评价对象所属的污染级别和各评价对象污染程度的大小,结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方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9.
介绍两种震害损失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伯阳 《灾害学》1991,6(2):45-47
本文介绍了两种震害损失估算方法:全概率法和单位面积法。并据此法对宁夏、青海等地震害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60.
五种水生植物对水中铀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浮叶植物野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 L)、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挺水植物空心莲子草(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在初始铀浓度分别为0.15、1.50和15.00 mg·L-1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它们对水中铀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1 d的水培试验期内,满江红对铀表现出了最强的抗性,0.15、1.50和15.00 mg·L-1的铀对满江红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只有4.56%、2.48%和6.79%,而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97%和92%.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每1 L水中种植7.5 g满江红,可以获得最大的铀去除率,将初始铀浓度为1.25、2.50、5.00和10.00 mg·L-1的水体降至国家排放标准(GB 23727—2009)规定值(0.05 mg·L-1)以下分别需要17、19、23和25 d.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铀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