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476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1.
APM对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异常有丝分裂的诱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不同浓度(c/μmol.L-1)和不同处理时间(t/h)下APM对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APM)=1~4μmol/L、处理t<5h可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对前期和中期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c(APM)的增加与有丝分裂指数的提高无明显线型关系;APM可促使间期细胞微核形成、中期细胞染色体聚合现象和扰乱纺锤丝的功能.纺锤丝功能上的扰乱可引起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和“多极化分裂”形成上述两种细胞异常有丝分裂的临界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c=5μmol/L和t>5h.  相似文献   
712.
应用二维相关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北京某大型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该厂主要处理单元有沉砂池、初沉池、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兼氧单元、好氧单元和二沉池.同步荧光光谱发现,DOM包含类蛋白荧光峰(PLF)、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MLF)、类富里酸荧光峰(FLF)和类胡敏酸荧光峰(HLF),利用二维相关方法处...  相似文献   
713.
聚硅酸铁混凝剂絮凝与破碎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玻璃、硫酸亚铁及氯酸钠为原料,应用共聚工艺制备聚硅酸铁(PSF)混凝剂,采用搅拌实验和颗粒计数法对比研究PSF与复合铝铁(PFA)的混凝性能,絮凝阶段残余粒子分布及紊流剪切力对絮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投药量时PSF去除高锰酸盐指数的性能优于PFA.PSF处理地表水时不宜采用过高或过低的絮凝速度,絮凝速度与絮凝时间应紧密配合才能提高混凝性能,即提高絮凝速度则需要减少絮凝时间.增加紊流剪切力时,PSF絮体的破碎程度远远小于PFA,被打碎的PSF絮体其再结合能力大于PFA.在数量级上,PSF的絮凝系数KA为10-2~10-3,破碎系数KB为10-7~10-8.对于粒径<2 μm的颗粒,PSF的KA比PFA大4个数量级,KB与PFA相近,而其余粒径范围PSF的KA比PFA大近2个数量级,KB比PFA小近10多倍.  相似文献   
714.
为了解鄱阳湖湖区内具有不同形态、功能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差异,采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松门山(主湖区)、饶河(入湖口)、南矶山(碟形湖)和白沙洲(湖汊)样地表层沉积物进行细菌遗传多样性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具有不同形态、功能的样地间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存在协同的空间异质性,显示饶河样地与其他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基于T-RFLP结果,饶河样地与其他样地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中等相对丰度(0.20%~2.00%)的TRFs片段.此外,饶河样地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 < 0.05),主要是因为饶河样地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降低.基于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营养物质(有机质、TOC、TN)和重金属(Zn)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而水深、pH、速效氮[w(NH4+-N)、w(NO3--N)]、重金属[w(Zn)、w(Cu)、w(Cd)]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显著因子.研究显示,重金属(Zn)对鄱阳湖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大型淡水湖泊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15.
不同土地利用对河流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的影响有很大差别,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洱海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0月(雨季)和2021年1月(旱季)采集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水样,测定了入湖河流的基本物理参数、主要阴阳离子及δ13CDIC组成,对其中岩性相似的流域进行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DIC浓度及其δ13CDIC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洱海入湖河流的pH呈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HCO-3。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在0.35~4.6 mmol/L之间,由于稀释作用雨季的DIC浓度小于旱季。河流δ13CDIC在-12.59‰~-2.99‰之间,北部流域、南部流域的河流以及洱海中部的白鹤溪、黑龙溪、中和溪和莫残溪的δ13CDIC值要比其它河流偏负。在流域内岩性相似情况下,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随着流域内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植被(林地+草地)覆盖面积占比的升高反而减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越大δ13CDIC越偏正,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大入湖河流中的δ13CDIC越偏负。其中的原因是受到耕地施肥和污染物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耕地中的土壤CO2升高及河流中生物活动增强,导致洱海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升高及其δ13CDIC偏负,从而掩盖了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影响规律。在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受到河流建设用地的影响最大,耕地的影响相对于建设用地来说要弱;δ13CDIC也受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控制,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16.
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孟晓云  于兴修  泮雪芹 《环境科学》2012,33(6):1789-1794
以临沂市水源地云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结合输出系数模型获取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氮素输出系数,在GIS和RS支持下,分析近2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1995与2010年非点源污染氮素负荷分别为3.77×103、4.45×103、5.5×103t,呈上升趋势;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非点源污染TN逐年增加,其贡献率也逐年增加,贡献率由1986年的80.11%,1995年82.60%上升至2010年85.59%,林地、草地TN变化较小,贡献率呈减小趋势,居民用地TN增加幅度大,但由于面积较小,其贡献率较小;就子流域而言,耕地面积比例高的子流域,氮素污染负荷增加程度较大;流域耕地与氮素负荷呈显著正相关,对氮产出负荷起"源"作用,林地、草地与氮素负荷量呈负相关,对氮产出负荷起"汇"作用.因而,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减少和控制流域氮流失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17.
大量工业废催化剂的丢弃,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工业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几种工业废催化剂的综合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718.
硫丹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硫丹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硫丹是一种有有机氯杀虫剂,它由α和β两种异构体组成。硫丹对在鼠急怀经口LD50为80-110mg/kg,属中等毒性,没有发现人有致癌、臻畸和致突变作用。硫丹不易产生生物蓄积,也不会持久性地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它对结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毒性较大,对蜜蜂和鸟类具有中等毒性。硫丹两异构体及其有毒谢物-硫丹硫酸盐可以用乙腈、丙酮等溶剂提取,经氟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后用握相色  相似文献   
719.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承载着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总结海河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梳理海河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经验,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系统整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旱涝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海河治理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2—1995年)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急剧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1996—2005年)水体污染趋势得到遏制,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源头削减;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海河被列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持,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的系统治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19年海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1998年的25.3%升至2019年的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9.6%降至7.5%.但是海河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海河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海河生态基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维护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20.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我国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鲜有对四川盆地两大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政策实施后PM2.5化学组分新特征的针对性研究.2017年和2020年分别是两大污染减排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关键时期,为对两时期成都市大气PM2.5及其中碳质组分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分别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和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区进行了PM2.5的连续采样,并对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6~2017年成都市ρ(PM2.5)平均值为(114.0±76.4)μg·m-3,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可达(193.3±98.5)μg·m-3,是浓度最低季节春季[(73.8±32.3)μg·m-3]的2.6倍,而这种严重的冬季污染在2020年出现了明显改善,对应的ρ(PM2.5)为(96.0±39.3)μg·m-3,降幅达50.3%.②2016~2017年ρ(OC)和ρ(EC)的平均值分别为(21.1±16.4)μg·m-3和(1.9±1.3)μg·m-3,分别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18.5%和1.7%;ρ(OC)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40.6±21.5)μg·m-3]>秋季[(17.0±7.0)μg·m-3]>夏季[(14.4±3.9)μg·m-3]>春季[(12.6±6.0)μg·m-3],而各季节ρ(EC)水平接近(1.3~2.4 μg·m-3);二次有机碳(SOC)是OC的重要组成,可占OC的质量分数为44.5%.相比2016年冬季,2020年冬季ρ(OC)降至(19.2±9.1)μg·m-3,降幅达52.7%,EC则升高了26.1%.③随污染加重,各碳质组分及其贡献变化趋势各异,相比2016年冬季,2020年冬季OC随污染加重贡献更加趋于稳定,而SOC占比升高更为明显,二次有机组分贡献不容忽视.④各季节气团来向和污染物潜在源区均呈现出了明显差异;与2016年冬季相比,虽然2020年冬季主要气团来向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各轨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均出现了大幅降低,且污染物潜在源区向东部区域扩展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