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177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51.
与化学品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众多,这些标准在化学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输、使用、管理、废弃等环节被广泛借鉴和使用。由于发布标准的部门仅依据各自行业特点进行规范,造成化学品标准数量众多,结构不清,标准的内容出现重复和规范不一致。已知的现行化学品相关标准有467个,通过分析比对相同定义以及相关标准结构关系,并按照标准化的对象分类方法为指引,将化学品标准分为8类,包含标识命名、类别、规范要求、测试方法、良好实验室(GLP)管理、包装运输、安全、生产经营,据此对化学品相关标准分类。对未被统计的化学品标准,可参照该分类找到所属类别。通过化学品标准统计,分析了化学标准分布情况,探讨了与环保相关的化学品标准的数量要求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2.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水体污染事件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淮河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旱涝灾害频繁,主要遵循“蓄泄兼筹”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9—2005年)水质严重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淮河被列入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开展水污染的系统治理。相比20世纪90年代,目前淮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比降至12.2%,优良水质占比显著提升,但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存在水环境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严重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应通过强化污染源系统治理、推进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修复、提升流域调控管理能力等,持续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53.
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中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SBR处理经投加葡萄糖调节的游泳馆污水的活性污泥中氨氧化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变化明显,在有机碳源较低的情况下生长旺盛,随着污泥负荷的提高其DGGE图谱条带数量逐渐减少,亮度逐渐减弱;在高污泥负荷环境下,氨氧化菌受到严重抑制,多样性指数大幅下降,并从系统中消失。SBR系统内氨氧化菌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的变形菌,最常见的氨氧化菌是β变形菌中的亚硝化螺菌和亚硝化单细胞菌。  相似文献   
154.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更高、更新、更综合的高度和角度,对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单元要素分析、结构层次分析。提出了三单元要素、三结构层次、三种发展类型的设想。这种分析尽管还是初步的、定性的、不很深刻的,但是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5.
有些读者来信,要求解答一些有关劳动保护的同题,为此,本刊特开辟“代邮信箱”专栏,这择带有普遍性、常识性的问题请有关部门及专家答复。有关信件不再作复。  相似文献   
156.
含油污泥薄层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薄层干燥方式进行含油污泥热干燥的研究,引入薄层干燥模型对含油污泥干燥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idilli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含油污泥的薄层干燥分析。应用Fick扩散模型,得到80~140℃条件下含油污泥干燥的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1.08×10-10~4.22×10-10 m2/s,其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建立温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得到含油污泥干燥时水分扩散的活化能为27.26kJ/mol。  相似文献   
157.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特殊降雨的磷素输出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为揭示沂蒙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磷素流失规律,对当地孟良崮小流域2010年13场自然降雨径流量及磷素浓度的动态过程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了年内产生有效径流的首场和最大强度2场特殊降雨的径流、磷素输出负荷、初期冲刷效应及径流量同磷素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场降雨径流中溶解态有机磷(DO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全磷(DP)、颗粒态全磷(PP)和总磷(TP)浓度明显高于最大强度降雨,而其输出负荷分别为最大强度降雨的168%、54%、71%、48%和54%;2场降雨对小流域磷素年输出负荷有重要影响,DOP、DIP、DP、PP和TP的输出总量分别占整个雨季输出的48%、81%、70%、87%和81%,其中DIP占DP流失的77%,PP占TP流失的71%;2场降雨均存在污染物的初期冲刷效应,最大强度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较首场降雨强烈;2场降雨的各磷素累积输出负荷同累积径流量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且拟合度较好,但首场降雨各形态磷素直线方程的斜率均大于最大强度降雨.根据气象预报尽量减少在特殊降雨期间翻耕、施肥等农事活动,以及有针对性地建立沟渠、池塘等截污措施减少初期冲刷效应,是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8.
土壤中过量铜对水稻叶片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移栽于添加不同量铜(分别为50、100、400ppm)的土壤上,叶片光谱反射特性发生规律性变化。在可见光部分反射率提高;在近红外部分反射率下降;在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微分图上显示出蓝移。这些变化在分蘖期最为显著。从几个波段可以看出,正常的与铜毒害的水稻的光谱反射特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9.
根据二氧化氮的光解反应原理,自主设计、装配了一套氮氧化物光解反应装置,并将其与Thermo 42系列氮氧化物分析仪的化学发光检测室联用,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分别为标气流量、臭氧流量、光源温度、功率、样品湿度)NO2光解转化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进样流量为100~200 mL·min-1、光源温度为20℃、光源功率约为60 W(光密度约26 W·mL-1)的条件下,可得到较高的光解转化效率(约80%);臭氧流量及样品相对湿度对转化效率影响不大.在上述最佳转化效率的条件下,将其与PLC860-CLD88p(ECO PHYSICIS)进行了为期8 d的比对实验.结果显示:二者的NO2实际测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NO2]ECO=0.908×[NO2]PKU+1.913(R2=0.955),初步证实了该套自主设计光解装置应用于实际观测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60.
以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重点将生态资源存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浪费两项指标纳入新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优化的引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再运用Malmquist指数考察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动关系,最后运用Tobit回归分析探索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强度和变化趋势,以此度量和展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结果显示:生态效率呈现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逐渐收敛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西部内陆地区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生态效率的集群效应明显,辐射效应不足,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省份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参差不齐;经济发展引发的生态赤字问题逐步缓解,但在短时间内经济和生态的矛盾依旧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显;第三产业比重、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且趋于强化;政府规制、人口密度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但趋于减弱;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对生态效率的改善存在负面影响亦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