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91.
准确测定水中砷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凌  于明华 《青海环境》2006,16(2):73-73,84
砷的化合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且均有剧毒,在环境监测中,砷是常规化验项目之一。本文对砷的测定方法、样品的预处理、干扰物的排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2.
早期预警与低误报率一直是建筑火灾探测面临的挑战与难题。已有研究多针对特殊场所特定燃烧产物或多种传感器耦合,普适性不强,探测设备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应用。通过将火灾烟气蔓延规律与探测器信号时空分布融合,在不增加探测器数量和分布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结构微元的多传感器耦合区域火灾报警模型。对典型火灾场景的烟气蔓延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狭长结构中探测器信号强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应用区域火灾报警模型后,报警时间较传统模式提前了14.7%,基本杜绝了单个探测器误报引发建筑物火灾报警的问题。结果表明:多传感器耦合探测模式显著缩短了火灾报警时间,降低了火灾探测误报率,实现了火灾的早期准确识别与预警。  相似文献   
393.
394.
基于558份农户调查问卷和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脆弱性评估模型,识别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喀斯特地貌背景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趋同性。(2)从不同喀斯特地貌区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和逆向海拔梯度性,花江高原峡谷区的生计脆弱性明显高于撒拉溪高原山地区,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受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风险影响,具有极弱的风险抵御能力。(3)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撒拉溪高原山地区农户的金融资本都具有减轻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作用,而自然和社会的资本风险增加了花江高原峡谷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人力与物质的资本风险则增加了撒拉溪高原山地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在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环境和生计胁迫下,保障金融资本、提高教育水平、扶持生计多样化经营活动和完善社会网络结构是这2类区域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95.
为研究成都市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以下简称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对2014—2016年成都市的颗粒物(PM_(2.5)、PM_(10))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季尺度下,降水对PM_(2.5)、PM_(10)均有削减作用。降水时段的PM_(2.5)、PM_(10)浓度较非降水时段分别降低17.1%和15.8%,且冬季降幅最为明显。考察472次降水过程对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发现单次降水过程后PM_(2.5)、PM_(10)浓度增长频次(243、234次)和削减频次(229、238次)接近,但颗粒物浓度总体呈削减趋势。对于单次降水过程,颗粒物的初始浓度与降水对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降水持续时间超过8h后,颗粒物初始浓度越高,削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96.
中国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生长状况和描述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指标,以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集为基础,采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中国年FVC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FVC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FVC影响的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FVC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北的年均FVC明显低于东南的年均FVC;除青藏高原FVC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且该趋势具有一定持续性。(2)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的年均FVC最高,草原的年均FVC最低;而农作物变化率最大,混交林变化率最小,且未来将由改善转为退化趋势,其余均表现为持续性改善。(3)中国FVC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且降水对FVC的影响强于气温,表明降水是影响FVC变化的主要因素。(4)中国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程度整体表现为增强趋势,未来人类活动影响力以反向持续性为主。表明未来18a中国FVC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97.
于宏源 《绿叶》2012,(7):103-109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推手既有新重商主义的因素,也有新自由主义的因素,既有美国利用能源产业、加速本土制造业回归和竞争优势上升的一面,也有产权创新、推动天然气市场全球化、遏制资源民族主义的一面。美国页岩气革命的两面性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了复杂深刻的影响,中国需要在学习经验中,融入全球能源制度和创新的大变局中。  相似文献   
398.
首次研究凹凸棒土对饮用水中腐殖酸的低温吸附性能,考察5℃条件下,吸附时间与腐殖酸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pH对凹凸棒土吸附腐殖酸的影响,确定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相关理论参数,研究凹凸棒土对腐殖酸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盱眙凹凸棒土在温度5℃、pH=4、水中腐殖酸初始浓度为5 mg/L,投加量为15 g/L的条件下,吸附180 min后对腐殖酸的去除率可达97.26%。凹凸棒土对腐殖酸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由孔隙内扩散过程控制,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包括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根据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拟合计算,5℃、pH=7时理论最大吸附量为9 mg/g,说明凹凸棒土对于低温饮用水中腐殖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399.
氨法在燃煤电厂烟气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排放的CO2、SO2、NOx等气态污染物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的大气环境问题。减少和抑制燃煤电厂燃烧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是实现清洁生产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氨法烟气治理技术作为电厂排放烟气处理的新兴技术,以其污染物脱除效率高、耗能小、二次污染低、脱除副产品可资源化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在部分燃煤电厂得到成功的应用。对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氨法烟气治理技术在燃煤电厂烟气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00.
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视角下的大气环境压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能源消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的现状水平,并分析能源消费引起的大气环境压力状况。基于经济发展速度调控及节能减排力度的不同,设置2020年三种能源消费情景,使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优化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消费总量,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压力。结果表明,快速发展和适度发展Ⅰ情景下,2020年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将比2012年增加4.2×10~8tce和2.4×10~8tce,煤炭消费总量将增加3.1×10~8tce和1.2×10~8tce,大气污染物排放压力增加30%和50%;适度发展Ⅱ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2×10~8tce,煤炭消费总量将下降0.3×10~8tce,大气污染物排放压力将降低20%。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7.7%)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目标,重中之重是实现煤炭消费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力争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10~8~6×10~8tce,凭借煤炭占比大幅下降(降至65%左右)最大限度发挥能源供给领域节能效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节能效应和技术节能拓展能源消费领域节能空间,将能效水平提高至0.6tce/万元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