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21.
大气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大气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醛酮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大气中醛酮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国内外对大气中醛酮类物质的研究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三个方面综述了大气中醛酮类物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22.
催化湿式氧化法降解水中的β-萘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于超英  赵培庆  陈革新 《环境科学》2012,33(11):3826-3832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降解β-萘酚,制备了一系列MnOx/nano-TiO2催化剂,对其制备条件、反应条件及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程序升温还原(TPR)等表征.结果表明,Mn负载量过高时,高分散的MnO2和Mn2O3聚集形成相应的晶相,导致了β-萘酚COD去除率的降低;焙烧温度过高时,可能是因为形成较多活性较差的Mn2O3,MnO2和Mn2O3之间的电子传递作用被削弱,造成COD去除率的降低;催化剂使用6次后COD去除率略微降低可能是和对应的衍射峰峰强度下降有关.当Mn负载量(质量分数)为4%、焙烧温度为450℃时所制备的MnOx/nano-TiO2催化剂活性较好,其在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总压力为0.5 MPa的条件下催化β-萘酚降解时COD去除率可达96.4%.该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β-萘酚COD去除率仍可达92.4%.采用原子吸收光谱(AAS)分别测定50、80、110及150℃时反应后溶液中Mn的溶出量,均低于9.3 mg·L-1,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根据文献对β-萘酚的降解路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423.
北京东灵山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阳春  胡波  王跃思 《环境科学》2013,34(7):2505-2511
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北京东灵山森林站连续观测了SO2、NOx、O3和PM2.5的浓度,利用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月变化、季节变化和统计日变化特征,结合气流轨迹探讨了传输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O、NO2、NOx、O3、SO2和PM2.5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13.2±7.2)、(15.3±8.2)、(61.0±19.6)、(3.6±3.6)、(35.6±32.0)μg.m-3,均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值.NOx浓度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分别为(17.0±8.0)μg.m-3和(13.8±4.1)μg.m-3.O3浓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SO2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冬季与夏季的比值约为2.7.PM2.5夏季的浓度要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达到56.4μg.m-3.NOx、O3和SO2浓度日变化显著,其中NOx日变化为双峰型,O3和SO2日变化为单峰型,PM2.5日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24.
司友斌  孙林  王卉 《环境科学》2015,36(6):2252-2258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铁还原菌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针铁矿的异化还原及其对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能溶解针铁矿,并能将溶解出的Fe3+还原成Fe2+;S.oneidensis MR-1也是一种汞甲基化细菌,能够将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铁的溶解还原作用随着初始针铁矿剂量的大幅增加而减弱,针铁矿的异化还原在一定程度内促进汞的生物甲基化.弱酸性条件比中碱性和强酸条件有利于汞的甲基化;腐殖酸在低浓度促进汞甲基化,浓度过高则会抑制汞的甲基化.  相似文献   
425.
人参生长光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海业  张蕾 《生态环境》2006,15(5):1101-1105
光因子是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人参(PanaxginsengC.A.Mey.)作为典型的阴性植物,对光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文章从保护野山参物种资源及光环境对人参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的角度,介绍了人参生长光环境的研究现状:研究时期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以指导园参栽培为目的,围绕可见光区的光强和光质特征展开,以光环境静态调查及光强日动态、光质颜色对人参生理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文中分析了国内外对于人参适宜光照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参种质、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能力及光分布空间变化给人参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已有研究的结果,例如,①参棚透光率为25%时,光照强度达到饱和光强度,人参光合速率最高;②浅绿膜人参生育健壮,光合作用强度高,干物质积累快,有利于参根增重。2000年以后,随着林下栽参的兴起,原有研究成果不足以满足目前科学种植的需要,国外已经出现林下分光谱辐射对人参根部皂甙积累影响数量关系的研究,而国内针对林下参生长光环境的研究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针对可见光区光强变化的水平上。文章最后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在科学指导林下栽参的选址及现代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合理的人参生长光环境动态模型是未来人参生长光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6.
根据2001—2012年环保部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北方季节变化特征,API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供暖期高于非供暖期.哈尔滨市空气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状况以良居多,占总样本数的75.4%.从年际变化来看,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12年间空气污染指数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气温、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其气团来源体现了3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27.
石灰预处理和干发酵对稻草热解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生物质热解有助于热解机理的理解,利用热重分析来探讨石灰预处理和干发酵对稻草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使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增加,而干发酵使VS、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降低;预处理和干发酵改变稻草热解特性,但未改变稻草的热反应机理;热解一级动力学方程很好模拟稻草热解的主失重阶段,稻草热解活化能数值为42.3~47.8 kJ/mol,属于正常范围;预处理降低反应活化能,而干发酵增加反应活化能。这为秸秆及其干发酵残渣的气化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28.
在中温厌氧消化条件下,以有机酸(乙酸与丙酸的混合酸)为共基质,通过测定甲烷累积产量,研究了2-硝基酚、2,4-二硝基酚的厌氧生物降解性。试验条件为:温度35℃,COD1100~1200mg/L,pH7.0~7.5,COD/VSS为0.1,接种污泥未驯化,其产甲烷活性CH4/VSS为195mL/g。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的浓度范围内(≤44mg/L),2-硝基酚对产甲烷过程没有产生抑制作用;2,4-二硝基酚是抑制性较强的物质,浓度为12~20mg/L时产生中度抑制,大于28mg/L时产生重度抑制。  相似文献   
429.
安全饮用水保障处理中试平台,除具有常规处理工艺外,还引入臭氧接触氧化/催化臭氧氧化、纳滤和反渗透过滤技术、动态膜树脂吸附、光催化氧化、管网生物膜控制等新技术。作者介绍了中试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处理流程及控制系统,并对平台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30.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微污染原水,同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温度、水力负荷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等对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微污染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TP、TN、NH+4-N、NO-3-N和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55%、49.90%、51.74%、 47.36%、52.67%和63.23%。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经过湿地处理后,出水COD平均值达到Ⅰ类;出水TP平均值达到Ⅱ类;出水TN平均值基本接近Ⅳ类;出水NH+4-N平均值达到Ⅱ类。另外,研究表明, 本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时,水力负荷为0.2 m/d处理效果最好,温度的变化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关系,植物生长旺盛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