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42篇 |
基础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硫酸盐木浆厂排出的蒸发冷凝水具有高温、高浓度、营养物质含量低等特点,并含有一定浓度的挥发性恶臭硫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空气吹脱-UASB流程处理此类废水.结果表明,70%~80%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能够在气提过程中被去除.除硫后的蒸发冷凝水在UASB反应器中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当COD容积负荷达到30 kg·(m3.d)-1时,COD去除率仍能保持在95%左右.另一方面,试验开始时接种的颗粒污泥在反应器中破碎并逐渐被新形成的颗粒污泥代替,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新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与接种污泥不同的微生物相. 相似文献
22.
23.
于2016年12月13日~2017年1月5日采集了徐州、东山、南京、寿县4个站点的PM2.5样品,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其来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的形成消散及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徐州站PM2.5平均质量浓度171.5μg/m3,远高于其他3个站点,4个站点最主要的离子成分均为NO3-,SO42-,NH4+,Cl-和Ca2+.在同一天气系统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大范围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在没有大的区域输送的静稳天气下,各站点离子浓度容易受局地源影响,徐州站受燃煤影响,南京站受化学工业源影响为主,2个站点以SO42-为主,东山站三面环湖,Cl-在静稳天气有大幅上升,达到了6.12μg/m3,寿县站受当地农业活动氨排放影响,NH4+有大幅上升,达到了25.09μg/m3.4个站点PM2.5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弱高压的均压场形势下,并伴随有逆温层出现时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主成分分析发现4个站点二次转化对PM2.5有着最大的贡献率,4个站点贡献率分别为39.83%、42.27%、50.56%和38.40%. 相似文献
24.
不同形态氮转化对啶虫脒在水溶液中光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模拟研究了环境中氮发生形态转化时对啶虫脒在水体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的光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pE反映了体系的氧化还原性,环境pE值较低时,无机氮主要以NH4+形式存在,对啶虫脒光解几乎没有影响;;随着pE值的提高,无机氮逐渐由NH4+形式向NO2-和NO3-形式转化,NO2-、NO3-的存在均对啶虫脒的光解有抑制作用,它们对啶虫脒光解的抑制是由于对光辐射的竞争性吸收所引起的.多种形态无机氮共存时,其对啶虫脒光解的抑制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各形态无机氮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当环境pE值达到7.2后,无机氮主要以NO3-形式存在,其对啶虫脒光解的抑制率最高可达36.71%.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随着污染的加剧,环保问题已日益为各国所重视,如何在本国进行有效的环保宣传已成为各国普遍开展研究的课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环保宣传手法和主题公园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环保主题公园的若干设想,借此希望环保理念在国内为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 相似文献
29.
30.
历来,调查有机化合物对地下水的污染,都采用向地下钻孔至含水层,采取水样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作为初期阶段的调查,有着十分好的效果。三氯乙烯等有机氯化合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是日本各地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美国也曾为这个问题烦恼过。现在已知,三氯乙烯等有机化合物能在地下水中作水平移动,并且由于其有挥发性能向地表作垂直移动,但到达地表的这些物质仅为极少的量。捕捉到这些微量物质,画出这些微量物质的地表分布图,并以此推断地下水污染的分布,这便是“指纹”法的原理。由于这种调查可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这就使长期监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