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012年10~11月在南通近海设立观测点,利用Anderso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用离子色谱仪(Metrohm IC)分析其中10种水溶性离子组成.结果表明,南通秋季近海PM10和PM2.1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为59.70,45.96mg/m3.PM2.1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排列依次为SO42->NO3->NH4+>Ca2+. SO42-,NO3-和NH4+占PM10中离子浓度的80%以上,二次离子为近海区域气溶胶的主要成分.SO42,NH4+和NO3-均表现出单峰型分布,峰值区间均为0.43~1.1mm,Ca2+,Na+和Cl-表现为双峰型.Ca2+高浓度峰值出现4.7~5.8mm粒径段内;Na+和Cl-峰值出现在0.43~1.1mm和3.3~5.8mm内,但最大峰值浓度区间不一致.PM10中nss-SO42-/SO42-比值均高于90%,陆地源对近海硫酸盐的影响显著.nss-SO42-/NO3-的比值在<2.1μm的粒径段内均大于1,表明该区域固定源是大气细粒子中离子的重要贡献源,但移动源对粗粒子的影响值得重视.个例分析显示,稳定的天气系统,高污染排放内陆地区的污染物传输,是造成10月27日的严重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基于Agilent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测定环境样品中17种二 英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浓度范围0.5~2000n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17种二 英的相对响应因子在0.96~1.2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14%,定量限范围在0.080~2.83pg/μL之间,适合环境样品中超痕量二 英的分析.利用该方法对第15轮二 英国际实验室比对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测试,总I-TEQ值落在Intercal给定的中位值±标准偏差范围内.研究选取污染源烟道气、飞灰、土壤和沉积物等40多个环境样品进行测试,并与高分辨质谱测定结果比较表明,当环境样品中二 英浓度在0~60ng I-TEQ范围,两者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7.就17种单体而言,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测定的2,3,7,8-TCDF和1,2,3,7,8,9-HxCDF结果会高于高分辨质谱,而1,2,3,7,8,9-HxCDD的结果低于高分辨质谱的测定值.鉴于三重四级杆质谱在购置、维护和能耗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本方法可作为简易经济的环境中超痕量二 英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3.
贵州省不同类型污染区农业土壤中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Hg是一种可以累积在生物体中的潜在有害元素,土壤中的Hg很容易通过食物链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但目前还没有证实其有利的生物功能.中国土壤Hg污染已经普遍发生,金属矿产的开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人类活动导致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Hg.土壤作为环境中Hg的汇,其Hg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34.
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前沿的SWAT模型及CLUE-S模型,基于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借助于Logistic回归结果探讨了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空间特征;运用200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LUE-S模型,模拟不同预测方案下东辽河流域未来20a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SWAT模型分别对研究区2025年2种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条件下,情景2比情景1的多年平均径流减少了12.26mm、泥沙减少了8.4×103t、溶解态氮减少了8.29kg、有机氮减少了9.49kg、总氮减少了8.4kg、溶解态磷减少了8.61kg、有机磷减少了7.18kg、总磷减少了7.18kg,情景2比情景1更能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35.
膜生物反应器中EPS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活性污泥为对象,以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的提取量作为污泥中附着性胞外聚合物(B-EPS)提取总量的衡量指标,研究了加热法、超声法、NaOH+甲醛法、高速离心法、蒸汽法、硫酸法等6种不同方法对B-EPS提取的最优条件;并在最优提取条件下对B-EPS提取总量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B-EPS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高速离心提取法、蒸汽提取法、硫酸提取法对B-EPS的提取总量较低;NaOH+甲醛法对B-EPS的提取总量虽然较高,但易导致测定出现误差,且抽滤时有结晶,影响操作;加热法对B-EPS提取效果较好,对细胞破坏程度小,且操作过程简单。因此,确定加热法为B-EPS的最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6.
分别将不同起始浓度(10~5、10~6、10~7、10~8和10~9ind.·L~(-1))的铜绿微囊藻和羊角月牙藻分组与绿狐尾藻进行共培养,连续10 d,每天测定各组铜绿微囊藻或羊角月牙藻的光密度值,用以确定绿狐尾藻对两种藻类不同浓度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2. 5 g·(200 m L)~(-1)的绿狐尾藻对起始浓度为10~7ind.·L~(-1)和10~8ind.·L~(-1)的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实验所设的所有起始浓度的羊角月牙藻生长均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采用溶剂浸提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的方法,分析了绿狐尾藻粉末浸提液和绿狐尾藻生长液中可能存在的化感物质,通过分析,确定棕榈酸是绿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之一,并且发现了3种可能是绿狐尾藻分泌的新型化感物质:3-乙基-3-甲基庚烷、磷酸三乙酯和酞酸二丁酯.  相似文献   
37.
人类在许多方面使用真菌已有数千年历史.为满足有害废物净化处理工作的需要,一种创新的真菌净化技术(fungal technologies)已被用于降解有害的有机废物.本文就近期发表的有关真菌净化技术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8.
高斯模式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斯扩散模式理论,对以高架点源排放为主的株洲市区SO2地面浓度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化研究。研究表明:株洲市区SO2地面浓度等浓度值分布图呈马鞍性;株洲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差主要是受以株洲冶炼厂为主的清水塘工业区高架点源的影响。同时研究表明,对株洲冶炼厂铅烧结烟气治理和全面推广使用洁净煤技术两项治理S02措施是实现株洲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好转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株洲电厂进行中远期扩大规模技术改造才是可行的。可见,高斯模式在环境管理中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海底石油开发过程中,要向采油平台周围海域排放大量的含有烃类等有害物质的生产水。它们进入海水后对海洋浮游生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1986年2月英国Shell’s Sittingbourne研究中心,采集了北海Shell/Esso DanlinA平台排放的经油水分离处理后的生产水样,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该平台排放的生产水符合英国法规要求,即水中油月平均浓度不超过40mg·kg~(-1)。  相似文献   
40.
在繁多的海洋底栖生物中,以蛤蜊、牡蛎、贻贝等双壳软体动物(Bivalve mollu-scs)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能力最强。上述动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活动性小,生活海域相对固定,能较好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海洋双壳软体动物普遍具有可食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通过监测该种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物富集程度,不仅可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情况,而且可掌握海洋污染对沿海居民健康潜在的危害。因而,双壳软体动物被国内外环境科学工作者试为较理想的海样重金属富集指示生物。国内,将贻贝作为海洋污染鉴测使用的“标准物质”,已于1989年通过了部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