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486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2 毫秒
861.
3种改良剂对铅锌矿渣中重金属形态及植物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阳市某铅锌尾矿库的矿渣作为土壤基质,泥炭土、红壤、蛭石作为改良剂,夹竹桃作为受试植物,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考察了3种改良剂对夹竹桃生长、重金属(Pb、Zn)富集转移能力以及土壤基质中Pb、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质量分数,下同)~15%的添加量下,3种改良剂均显著(p0.05)提高夹竹桃的株高增量与生物量增量,根系形态指标值也均有所提高,总体改良效果为蛭石泥炭土红壤。(2)夹竹桃地下部分Pb、Zn含量高于地上部分,添加改良剂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Pb、Zn含量降低,说明改良剂高效抑制了重金属在夹竹桃中的富集;红壤与蛭石可抑制夹竹桃体内Pb的转运,但泥炭土却对Pb的转运起促进作用;除蛭石15%处理外,其余所有处理均促进了Zn在夹竹桃体内的转运。(3)3种改良剂在不同添加量下均显著降低了矿渣中弱酸可提取态Pb、Zn的含量(p0.05),有效降低了重金属Pb、Zn在土壤基质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862.
2009年9月,在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采用室内实验方式,研究了三角帆蚌在北京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滤水效率,对比水体上层和底层2种放养方式对水体净化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平均滤水率为(31.63±6.67)mL/(min.kg);上层放养方式对水体透明度改善效果显著,叶绿素a在48 h即显著降低,且维持在较低水平。三角帆蚌有利于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实际应用中应采用水体上层放养方式。  相似文献   
863.
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体系中,通过操作参数(甲苯浓度、空速及切换周期)对热波形状与特征参数(波峰温度、平均温度和移动速度)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较佳的操作参数为:甲苯浓度800~3 200 mg/m3,空速2 000~12 000h-1,切换周期2~10 min,空速和甲苯浓度对热波移动速度的影响较大,热波波峰温度和反应器平均温度随着甲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切换周期的缩短而升高,随着空速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固定床装置相比,在流向变换装置中催化剂的活性更高,甲苯去除率在96.5%以上。  相似文献   
86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nOx/SBA-15催化剂,利用BET、XRD和SEM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MnOx/SBA-15催化剂对正己醛的降解性能。结果显示,负载MnOx后的SBA-15仍然保持介孔结构,且MnOx均匀地分散在SBA-15中;等离子体与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干燥条件下7.5 kV的放电电压结合10%MnOx/SBA-15时降解效果最佳,正己醛去除率达99%;相比干燥条件,相对湿度低于20%时正己醛去除率变化不明显,但高于20%时催化效果明显下降;该催化剂具有很强的O3分解能力,O3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不仅促进了正己醛的氧化,同时也提高了CO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65.
以色度、浊度、悬浮物浓度、电导率及金属离子浓度为检测指标,研究进水pH、混凝剂种类与投量、沉降时间及重金属捕捉剂对陶瓷电镀废水的处理效果,探讨陶瓷电镀废水处理的适宜操作条件及工艺组合。实验表明,陶瓷电镀废水的组合处理工艺:调整废水pH为一级处理,投加PAC的混凝沉降法为二级处理,投加重金属捕捉剂为三级处理;先调节废水pH至9,投加50 mg/L的PAC,再投加20 mg/L重金属捕捉剂,此时废水的色度降至10倍,浊度降至16 NTU,悬浮物浓度降至210 mg/L去除率达到95.1%,各金属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处理出水的悬浮物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其他各指标均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相似文献   
866.
城市低保家庭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近年来,其医疗保障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本文假设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政策与城市低保家庭医疗需求不相匹配,并通过对2007年进行的"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绩效评估"项目所得的问卷数据和个案访谈材料分别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考察了城市低保家庭接受到的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实际效果,发现现有政策补贴远不能填补低保家庭的医疗的支出缺口,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宣传不到位,申领难度大,公共医疗资源不足等漏洞,进而证实了文章的假设,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67.
选取广州某地大气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气质联用色谱对气相、颗粒相中17种二噁英(PCDD/Fs)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气PCDD/Fs主要集中于颗粒相,且气相和颗粒相中PCDD/Fs均表现出"源"特征。颗粒相中PCDD/Fs单体以OCDD、1,2,3,4,6,7,8-HpCDF、OCDF、1,2,3,4,6,7,8-HpCDD为主;气相中PCDD/Fs单体以1,2,3,7,8-PeCDF、2,3,4,7,8-PeCDF、1,2,3,4,7,8-HxCDF、1,2,3,4,6,7,8-HpCDF为主。颗粒相中PCDD/Fs浓度随着氯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气相中PCDD/Fs随着氯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少。气相中主要毒性贡献单体为2,3,4,7,8-PeCDF,其与气相总毒性当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08;颗粒相中主要毒性贡献单体为2,3,4,7,8-PeCDF、2,3,4,6,7,8-HxCDF,与颗粒相总毒性当量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8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相和气相的毒性当量浓度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68.
以实验室营养物(BNR)去除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预测与实验验证,对侧流磷回收强化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预测均显示,在低碳源生活污水(BOD5/TKN=3.2,COD/TKN=4.8,COD/TP=48.9)前提下,厌氧上清液侧流磷沉淀/回收可以使得出水氮、磷达标(TP≤0.5 mg P/L、TN≤15 mg N/L).研究结果表明,侧流磷回收可以相对提高后续生物脱氮除磷所需C/N、C/P比,从而强化低碳源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效果.模拟预测与实验验证几乎一致的结果表明,数学模拟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实验,对所关心的工艺运行问题进行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869.
超声与碱预处理低有机质剩余污泥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有机质剩余污泥(VSS/SS为0.42)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与碱(NaOH和CaO)预处理对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加碱和未加碱时污泥上清液中pH值、ORP(氧化还原电位)、SCOD、TP和NH3-N等随超声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超声处理30~120 min范围内,超声加碱处理可使污泥上清液中ORP明显下降;超声加碱处理可明显提高污泥上清液中的SCOD释放量,且加NaOH比加CaO更为明显;NaOH加超声处理可促进污泥中TP的释放,但CaO加超声处理则与此相反;无论是否加碱,超声处理对污泥上清液中NH3-N释放影响较小;超声加碱处理剩余污泥可明显改善污泥絮体,使其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870.
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 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本文得到当前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这与以往的结果不同.为了考察各种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的长期规律性,本文首次拟合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瞬时变化率特征,进一步反映出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