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备受关注,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和健康危害尚不明晰.为探究宜昌市不同功能区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和人体呼吸暴露风险,分析不同地区大气微塑料的可能来源,于2019年10~12月,采集和分析宜昌市16个观测点的大气微塑料样品,并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大气后向轨迹.结果表明,宜昌市大气微塑料有纤维状、碎片状和薄膜状这3种形状;透明、红色、黑色、绿色、黄色和紫色这6种颜色;尺寸最小的为10.42μm,最大的为4 761.42μm;平均沉降通量为(4 400±474)n·(m2·d)-1;种类有:聚酯纤维(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聚酰胺(PA)、橡胶(Rubber)、聚乙烯(PE)、醋酸纤维素(CA)和聚丙烯腈(PAN)这7种.各功能区沉降通量依次为:城市居民区>农业生产区>垃圾填埋场>化工园区>城镇居民区.人体呼吸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表明,城市居民区成人和儿童每天大气微塑料摄入量(EDI)高于城镇居民区.大气后向轨迹模拟表明,宜昌市各区县大气主要受周边地区影响,部分大气微塑料可能来...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腐殖酸(HA)作为溶解有机质的代表物,考察了HA浓度、p H、离子强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对HA诱导双氯芬酸(DCF)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DCF在纯水和HA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过程均服从一级动力学规律。与DCF纯水溶液相比,当HA浓度由0增至5. 0 mg C/L时,DCF光降解速率增大,但当HA浓度高于5. 0 mg C/L时,DCF的光降解过程受到抑制。在环境浓度水平(5. 0 mg C/L)下,HA对DCF光降解的诱导作用随DCF初始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弱。同时,HA对DCF光降解的诱导作用还受到多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其随p H增大先减弱后增强,随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强,随溶解氧浓度增大而减弱。研究结果可为环境水体中药物的归趋预测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申霞  王彬  朱静平  曾丹  谌书  任东  黄莎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2):5210-5218
研究了紫外光照条件下不同来源的胡敏酸(HA),包括标准品胡敏酸(SPHA)、水稻土胡敏酸(SDHA)、泥炭土胡敏酸(NTHA)和落叶覆盖地胡敏酸(LYHA)对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光降解的影响以及主要活性物种对其光降解效能的贡献.结果表明:SDZ在纯水中及与HA共存条件下,其光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HA对SDZ的光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效果从大到小为SPHA > SDHA > NTHA > LYHA.通过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淬灭实验发现,不同来源HA产生·OH和1O2的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同等背景条件下,SPHA产生的·OH量相对较多,其对SDZ光降解的贡献率(26.97%)最大,而LYHA贡献相对较小(9.33%).同时,1O2对SDZ光降解起主导作用,其降解贡献率为41.33%~51.95%.  相似文献   
15.
以黄腐酸(FA)为溶解性有机质代表物,探讨了FA对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光降解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EE2在纯水和FA溶液中的光降解过程均服从准一级动力学规律。与纯水溶液相比(0.0157 h~(-1)),EE2在FA溶液(5.0 mgC/L)中的光降解速率显著增大(P0.05),其增幅约434%。但是,随FA浓度增大,EE2光降解速率增幅不断减小,当FA浓度高于20.0 mgC/L时,EE2光降解速率趋于稳定。活性物质淬灭实验表明,光生羟基(HO·)和三线态物种是导致FA溶液中EE2发生快速光降解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类固醇雌激素的归趋及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溶解有机质(DOM)是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光化学活性物质,也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DOM通常具有多种发色团,能吸收辐射至地表的太阳光发生光漂白和光矿化,生成如三线态DOM(~3DOM~*)、H_2O_2、单线态氧(~1O_2)和羟基自由基(HO~·)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对污染物环境转化过程、微生物生理活动和水环境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DOM的来源、组成、结构和性质极为复杂,这决定了其环境光化学行为及效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此的认识至今仍缺乏系统性,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鉴于此,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OM光化学行为及其重要环境效应的研究,并提出拓宽DOM研究对象、建立DOM结构-光化学活性关系模型、考察环境因子影响DOM光化学效应及其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解析湖北省枝江、当阳两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及贡献率,采集了研究区水稻田表层土壤和成土母质、沟渠底泥、降水、大气降尘、化肥这5类投入品样品,测定了砷(As)、铬(Cr)、铅(Pb)、镉(Cd)和汞(Hg)5种元素含量.同时,对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分析,并利用UNMIX、PMF模型对比验证使源解析结果在源分配上更为可靠,再结合对投入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源与汇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并选择更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源解析结果,定量解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As、Cd和Pb含量均值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1.14、1.51和1.12倍,Hg和Cr含量最大值分别为背景值的17.63和1.35倍.除Hg存在少部分最大值高于风险筛选值外,土壤中As、Cr、Cd、Pb含量均低于风险筛选值.5种重金属均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其空间分布图也表明存在空间变异性.UNMIX和PMF模型的解析结果在源分配上基本一致,结合对投入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确定PMF模型的解析结果更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PMF的解析结果表明:Hg主要来源于农药施用和废弃物混合源,该源的相对贡献率为14.68%;Pb和Cr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稳态光化学反应技术,对水环境中水稻和小麦秸秆短期(91d)分解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和光化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中,秸秆分解释放DOM过程可分为物理淋溶、易分解组分分解和难分解组分分解三个阶段,其中易分解组分是该分解过程中秸秆DOM的主要来源;随分解周期增长,秸秆源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及分子量不断增大,而生物可利用性逐渐减小;秸秆源DOM中的类酪氨酸、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在秸秆分解过程中逐渐累积,至分解末期,3种组分在水稻和小麦秸秆DOM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4.2%~14.3%和5.9%~12.8%,而类色氨酸和溶解性微生物分泌物相对不稳定,会被逐渐分解;秸秆源DOM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特征指数SUVA254、E2/E3、S275~295、SR、BIX和FI均与其光生HO×、1O2和三线态DOM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 > 0.61,P < 0.05),因此秸秆源DOM的光化学活性由其芳香结构、分子量及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鉴于此,研究认为,探讨生物可利用组分的光化学活性,及构建光谱特征指数预测DOM光化学活性的数学模型,是今后秸秆源DOM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的两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体p H值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转运铅离子(Pb2+)能力的影响,文章通过设计水培实验,调节水体p H值(5.5、6.7、7、8.5)来探讨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水体介质pH值条件下对低浓度铅(50 mg/L)转运能力的影响。数据表明:随着水体pH值的增加,喜旱莲子草根系的铅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碱性水环境(pH=8.5)中根系铅含量比原始水环境(pH=6.7)根系铅含量高出了163%;叶中铅含量随p H值的增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原始环境根系铅含量比碱性环境中根系铅含量高出了251%;茎中铅含量与p H值之间无明显规律,在酸性环境(pH=5.5)中茎中铅含量最多,原始环境中最少;转运系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在酸性条件下转运铅离子的能力最强,在碱性条件下铅离子易富集于喜旱莲子草根部,较难向茎、叶部分转移转移,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体pH值提高喜旱莲子草对水体铅污染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