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275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81.
滑坡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带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了解和分析滑坡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对灾害的预警以及灾后救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对ALOS遥感影像的分析,采用多因子聚合方法,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遥感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以江西省广昌县为例,运用该模型提取出滑坡风险区域并将其划分等级,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482.
平缓倾内斜坡在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同时斜坡下伏岩层存在长期地下开采活动。与平原相比,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倾内与开采强度大等特点。以普洒崩塌为原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底摩擦试验分析多层煤层开采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运用DPDM技术进行变形位移监测,揭示此类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煤层开采引起覆岩弯曲下沉、冒落;覆岩变形加剧并向上发展,坡顶形成深大裂缝;裂缝进一步拓宽,沿陡倾节理向下拓展到软岩层时,崩塌体由向临空面移动,转而向坡表蠕滑,最终突破坡面附近“锁固段”,崩塌体发生倾倒失稳破坏;崩塌发生后,沿途碰撞、解体和铲刮,最后堆积于坡脚前缘800 m处。此类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自然演化阶段—覆岩变形阶段—坡顶拉裂形成阶段—斜坡失稳破坏阶段;其变形破坏机制:采空—拉裂—蠕滑—剪断(倾倒)。  相似文献   
483.
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土壤中8种多溴联苯醚类(PBDEs)化合物,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10.0μg/L~1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85μg/kg~1.25μg/kg.不同土壤样品的8种多溴联苯醚回收率为68.6% ~127%,4次测定结果的RS...  相似文献   
484.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氯代脂肪烃(CAHs)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其主控因子,该文研究了4个氯代烃污染场地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包括CAHs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CAHs含量与Cl-显著正相关;微生物数量与深度、含水率、CAHs含量呈负相关,与总有机碳、总氮、总铁呈正相关;微生物丰富度取决于土壤深度和其中总铁、总氮含量,而多样性取决于pH值;不同污染场地优势微生物差异较大,主要受总硫与pH、电导率和硝酸根等的影响;一些潜在氯代烃降解相关菌属如假单胞菌属、硫杆菌属、噬甲基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主要分布在CAHs和Cl-、电导率较高的深层土壤中,硫氧化菌属、红育菌属更偏好高NO3-的环境,脱氯单胞菌属倾向于铁含量较高的环境。研究结果对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潜在降解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遭遇艰险不可避免,碰到难事不可避免。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正可谓越是难干越是难得。越是难干越显担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  相似文献   
486.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 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 mg·L-1)处理斑马鱼,测...  相似文献   
487.
应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武汉市青山区大气中NOX的含量,并考察了时间,地点,汽车流量诸因素对这一地区大气中NOX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地区NOX含量较高,防治空气中NOX的污染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88.
介绍了光电微机测试系统的构成,测试原理及其在扁平硐室污通风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提出了硐室排污通风风量的通用计算式:Q=β(V/t)ln(C0/C)。  相似文献   
489.
福建省冰雹时空分布与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0-2008年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和福建省内各台站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冰雹的时空分布和春季、夏季降雹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冰雹多发期,90年代中期至今呈明显减少趋势.冰雹发生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型,高发期在3-5月,次高发期在7-9月.空间分布表现为中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是春季降雹的主要原因,主要天气型(850hPa)为低涡冷切适中、冷切适中、冷切偏南、冷切偏西、低涡冷切偏西等,冷式切变和低空西南急流是触发大范围冰雹过程最重要的天气条件.下垫面被迅速加热,快速升温,午后局地上空形成强辐合区是夏季降雹的主要原因,主要天气型(500hPa)为副热带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  相似文献   
490.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