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一种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优选的客观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引入参照城市将评价结果由绝对度量转化为相对度量,以此消除评价指标间的大部分相关性。以厦门为参照城市,将本文评价方法运用到连云港,评价结果为:(1)连云港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较低,但在评价期内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连云港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升速度低于厦门,与厦门的差距逐渐拉大,连云港市需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92.
我国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使用量下降明显,效果显著,但其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缺乏研究。本文以南京市大型超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建立公众环境意识多级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赋值分析法,研究限塑令实施前后南京市居民相关环境意识的变化,以评价限塑令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限塑令的实施带来较为有效的环境知识普及作用(公众环境知识评价提高18%)、快速明显的环境行为矫正作用(公众环境行为评价提高32%)以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态度带动作用(公众环境态度评价提高6%)。  相似文献   
93.
过往的研究表明,引入均相/非均相还原剂或额外能量来诱导Fe(Ⅵ)形成铁活性中间体(Fe(Ⅳ和Fe(Ⅴ))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处理会导致Fe(Ⅵ)的利用率低,需要创新的活化策略.基于此,本文采用碳纳米管(CNT)/Fe(Ⅵ)体系对水中磺胺二甲基嘧啶(SMT)进行降解,并研究体系的作用机理和SMT的降解机制.研究发现,CNT可以介导从SMT到Fe(Ⅵ)的直接电子转移,CNT在体系中起电子介体而不是电子供体的作用.在50 mg·L-1 CNT和100.0μmol·L-1 Fe(Ⅵ)的作用下,5.0μmol·L-1 SMT能够在10 min内实现完全降解,它在该体系中的转化途径主要包括苯胺部分的氧化、磺酰胺键的断裂和Smiles型重排.另外,CNT/Fe(Ⅵ)体系在不同天然水体中都有较好的SMT去除率.本研究相关结果为活化Fe(Ⅵ)氧化污染物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4.
采用微波法和光还原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t含量的Pt/BiVO4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氙灯为光源,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对该光催化剂在可见光(λ420 nm)下的光催化降解活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Pt含量为2wt%时,Pt/BiVO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60min条件下对四环素的降解效率达到了87.5%,明显高于纯BiVO422.7%的降解效率.沉积适量的Pt,能显著抑制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5.
为构建河南省淮河流域内伏牛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演替序列,选取了登封市、鲁山县、确山县和泌阳市4个典型地点,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调查了不同演替系列的主要群落类型,采用排序并结合演替度、分层频度等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区域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河南省淮河流域伏牛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被群落可分为5种类型,即生态林封禁抚育群落、灌草坡封禁保护群落、梯田耕作经济林群落、梯田经济林弃耕群落、禁牧禁樵生态林群落;群落稳定性大小依次为栎类林、经济林与人工针叶林;植被演替可构建为自然恢复、人工种植后的自然恢复、人工经济林、进展与逆行等4个演替序列;其基本序列可识别为草丛、灌丛、人工林、经济林弃耕恢复林、栎类幼龄林、栎类中龄林等,演替度平均值分别为1.06、5.33、6.19、11.09、12.86、12.26;阔叶树种通常具有较大的分层频度,表明其良好的进展性与稳定性,以其为主要种类所构成的群落类型基本上均处于演替序列中的后期阶段;因此,可以将阔叶林以及特殊条件下的人工林设定为该区域生态恢复的目标植被类型。将几种演替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可以较全面地从区域微观尺度上揭示植被的演替过程,能较好地阐明植被演替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动态与水文生态功能动态相关性、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恢复目标的制定与过程设计、以及流域生态保护策略制定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通过热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溶性有机酸对萘的溶解度及迁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萘的溶解度和萘由纯水向不同浓度有机酸溶液的迁移能力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趋势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加,当有机酸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萘的溶解度会突然增大,迁移趋势会明显增加.这种变化与在稀溶液中形成的水包有机酸笼合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7.
厌氧消化技术是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手段,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KWAD)易酸化的特性,容易导致反应失败。添加导电材料可以缓解KWAD过程中的氢抑制、酸抑制和氨抑制,提高甲烷产量。文章对导电材料促进KWAD产甲烷的效果进行了综述。导电材料可以提高KWAD的甲烷产量,缓解厌氧消化系统的酸抑制、氨抑制,富集功能性微生物,并代替导电菌毛和c型细胞色素进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通过宏基因组学发现导电材料可以增强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功能基因的表达,提高产甲烷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最后,对使用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组学共同探索KWAD的机理提出了建议,并对未来工程应用中降低处理成本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以粉煤灰(F)、河砂(S)、河砂+粉煤灰(S+F)为基质,搭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灯芯草(Juncus effusus)和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研究人工湿地对废水中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对Cd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F基质去除效果最好,但出水pH和电导率较高,且水芹和水葫芦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较高,表明植物生长受到影响。S基质对Cd去除率最低,但植物生长状态良好。S+F基质发生协同作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去除Cd效果也较好,评估为最佳人工湿地基质。人工湿地中不同基质各层全量Cd、有效态Cd分布情况均为上层中层下层。  相似文献   
99.
研究运动对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2,3,7,8-TCDD)持续染毒大鼠肝脏脂质合成代谢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m RNA及转录因子肝X受体a(LXR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环境污染物引发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运动锻炼防控环境健康风险提供理论支持。将24只8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染毒组(T组)、运动染毒组(ET组)。T、ET组腹腔注射首剂量6.4μg·kg-1(以单位体重计)的2,3,7,8-TCDD,之后每隔1周给予上述剂量的21%持续染毒,连续7周。ET组尾部负重(5%体重)进行游泳运动,每周5 d,每次30 min。8周后处死动物,计算肝脏相对重量,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ACC1、FAS、SCD1 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LXRa蛋白表达。结果显示8周2,3,7,8-TCDD持续染毒可显著增加肝脏脂质合成代谢关键酶ACC1、FAS、SCD1 m RNA及转录因子LXRa蛋白表达,8周游泳运动可显著降低染毒大鼠ACC1、FAS、SCD1 m RNA及LXRa蛋白表达。上述结果表明2,3,7,8-TCDD可以引起大鼠肝脏LXRa蛋白表达增高,进而LXRa通过调控靶基因ACC1、FAS、SCD1 m RNA的表达,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肝脏甘油三酯沉积,而有氧运动降低了肝脏中脂质的沉积,提示运动干预可以改善二噁英类污染物造成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0.
现代农业是一种发达、先进、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是世界农业发展之所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值与质量,增强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抗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全球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但现代农业也绝非是完美无瑕和万能的,其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更是显而易见和难以避免的,乃至一定程度地障碍、制约或威胁农业的持续发展。文章深入分析和阐释了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和生物化等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体系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并指出应正确看待、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和积极应对系列相关问题,力促和确保现代农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以及资源节药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