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1篇 |
综合类 | 152篇 |
基础理论 | 26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251.
252.
253.
以高磷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MBR装置对污水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进行处理。考察了pH值、温度、溶解氧(DO)和碳源4种因素对磷酸盐还原系统气化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化除磷最佳环境条件是:DO浓度控制在1.0~1.5 mg/L;pH值为8;温度控制为30℃。对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说明环境因素对气化除磷效果影响显著,对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磷化氢的产量。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葡萄糖,甲醇和乙酸钠这3种碳源对磷酸盐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别,但甲醇作为碳源时,磷化氢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54.
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养殖虾池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前期试验虾池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以及DO、CODMn和BOD5相对稳定,处于正常状态,试验虾池的变化与对照虾池相当;养殖中期,试验虾池水体出现了透明度下降,pH波动较大以及水色、DO、CODMn和BOD5增高的现象,pH、CODMn和BOD5出现超标.试验虾池水体CODMn和BOD5均值比对照虾池均值略低;养殖末期,试验虾池水体CODMn和BOD5有所回落,试验虾池的CODMn和BOD5均值比对照虾池低.研究期间,养殖水源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处于稳定正常状态.实验表明,微生物制剂在虾养殖的前期对水质有较好调控效果,对养殖中、后期的水质恶化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56.
为了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Acid Red 14,AR14)废水中的形成以及降解AR14的能力,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内以蔗糖和AR14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第I阶段(1~75 d),采用单一好氧的运行方式,好氧颗粒污泥出现在第29 d,粒径为(0.16±0.04) mm.随着反应器内的COD逐步增加,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逐步增大; 在此阶段AR14脱色率在5%左右,为吸附所致.在第II阶段(75~120 d),采用厌氧+好氧的方式运行,驯化好氧颗粒污泥降解AR14的能力.反应器中AR14的脱色率逐步上升,在第102 d时,脱色率达到89%,并稳定在此水平.在第120 d,污泥质量浓度达到10 548 mg/L,平均粒径也达到了(2.18±0.25) mm.此时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污泥容积指数稳定在38 mL/g.研究表明,可在AR14废水中成功培养获得好氧颗粒污泥且能稳定维持.蔗糖在第II阶段的厌氧反应过程中充当了AR14的共代谢底物,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此过程中维持在-250~-300 mV,是偶氮染料生物厌氧降解过程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257.
利用天然地质材料为电解材料,采用电化学辅助去除水中过量氟离子以使出水的氟浓度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过测定不同电压条件下各时间节点的各离子浓度,考察了电压及电解材料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出水pH稳定在6~10.8,电压为36 V与48 V时,除氟效率高达90%以上,且不会使水体中总硬度超标。电场作用下F-的离子迁移与CaF_2、MgF_2的沉淀反应是阴极出水氟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36 V电压下白云岩除氟装置的启动时间最短,经济效益最高。相同电压下灰岩除氟装置的除氟效果略高于白云岩除氟装置。 相似文献
258.
259.
水(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它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覆盖最广、数量最多的自然物质。 相似文献
260.
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SBR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沉淀时间对培养具有除磷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的影响。在沉淀时间降低为6min时,出现了AGS;在沉淀时间降低为4min的第6天,AGS培养成熟,肉眼可见。从降低沉淀时间到AGS培养成熟共耗时28d。AGS培养及稳定运行阶段,出水磷含量平均在0.92mg/L左右,最低为0mg/L,最高为3.34mg/L。具有除磷功能的AGS成熟时,其周围有大量的浮游累枝虫。AGS粒径范围为0.0~0.3mm、0.3~0.6mm及>0.6mm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4.88%,51.61%及3.51%,AGS与絮状污泥共存。与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相比,周期性的厌氧/好氧更有利于AGS的稳定维持,具有除磷功能的AGS远比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密实。试验结果表明在沉淀时间选择压的作用下,具有除磷功能的AGS形成的过程可分为3阶段:筛选-聚集-成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