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春季盘溪河水质日变化规律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春季对盘溪河水质进行了采样监测,分析了春季盘溪河水质的日变化规律,运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1 d内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盘溪河的t、DO、COD、Pb、Cd、Zn和Cu在上、中、下游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pH、EC、TP、TSS、BOD5、NO3--N、TN和NH4+-N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盘溪河各水质参数日变化情况差别较大,TN、TP和EC的日变化趋势在上游呈波浪式逐渐增加,中游波动较小,下游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COD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上游和中游峰值都出现在10:00,下游的峰值在12:00;盘溪河Pb、Cd、Zn和Cu的浓度较低,中游Pb、Cd、Zn和Cu浓度的峰值出现在12:00;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水质级别:上游在18:00和20:00为劣Ⅴ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Ⅱ类;中游在12:00时水质为劣Ⅴ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Ⅱ类;下游各时间段水质均为劣Ⅴ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城区两个典型站点PM2.5浓度和元素组成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rp TEOM® 1400a颗粒物测定系统,于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和北京教学植物园周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2010年,利用rp TEOM1400系统的旁路采样器同步采集PM2.5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和ICP-OES方法测定样品中的Al、As、Ca、Cd、Co、Cr、Cu、Fe、K、Mg、Mn、Na、Ni、Pb、Se、V、Zn等17种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PM2.5平均浓度为59.1 μg·m-3,比北京教学植物园低36%.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PM2.5平均浓度为95.5 μg·m-3,比北京教学植物园高60%.施工工地的土方作业可能对两站点PM2.5浓度的差异有重要贡献.地壳元素Al、Fe、Mg、K、Ca、Na浓度在两站点的差异最大.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其余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一般也高于北京教学植物园,尤其是Pb、As元素,可能与被污染土壤和建筑物等的二次污染有关.两站点的PM2.5污染状况均在建筑施工期较严重,来自地表和建筑工地的扬尘可能是造成PM2.5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市降雨径流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4,他引:21  
选取北京市城市天然雨水与3个不同下垫面(屋面、单位内部道路和环路干道道路)的降雨径流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7~10月期间,测定了8场降雨中的13个理化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和污染物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环路干道径流的综合水质最差,其他依次为屋面径流、单位内部道路径流和天然雨水,其中环路干道径流综合水质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天然雨水、单位内部道路径流和屋面径流综合水质满足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天然雨水与各下垫面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氮,其中TN和NH4+-N平均浓度为5.49~11.75 mg.L-1和2.90~5.67 mg.L-1;环路干道径流中第一类污染物为P、SS和有机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为车辆轮胎和路面材质的磨损;第二类污染物为N和溶解态重金属,其主要来源为车辆尾气和大气干湿沉降.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雨水水质评价、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水回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大气污染对植物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兰州市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污染区中脯氨酸的含量不同,存在极显著性的差异.同一污染区各种绿化植物中脯氨酸的含量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5种树种的抗污染能力为:杨树>小叶黄杨>椿树>国槐>圆柏.根据污染区植物的生理反应,说明兰州市主要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为:兰炼厂区>兰化厂区>橡胶厂>西关>西站>交大>兴隆山.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盘溪河水质不同季节日变化规律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010年不同季节对盘溪河水质进行了采样监测,分析了盘溪河水质的季节日变化规律,运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不同季节的水质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中,除了Zn和Cu以外,其余各污染物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盘溪河各水质指标季节日变化情况差别较大,DO的浓度在冬季最低,而BOD5、COD和TOC的浓度在冬季最高;NO3--N的浓度在夏季最高,而TN、NH4+-N和TP的浓度在夏季最低;Pb、Cd、Zn和Cu的日变化在不同季节波动都较大.有机污染物(BOD5、COD和TOC)和营养物质(NO3--N、TN、NH4+-N和TP)浓度的峰值多数在12:00~16:00之间;重金属(Pb、Cd、Zn和Cu)浓度的峰值多数在12:00.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水质级别:春季在06:00和08:00为Ⅱ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劣Ⅴ类;夏季各时间段河流水质都为Ⅱ类;秋季在06:00和16:00为劣Ⅴ类,其余各时间段水质均为Ⅱ类.冬季在08:00为Ⅱ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相似文献   
16.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特征的分析,提出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同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具体步骤:建立影响因子名录、建立影响名录、影响的筛选分析、影响的量化、影响的货币化(文献筛选、价值调整、计算经过贴现的总值)及估算因素分析等依次进行了阐述,理论上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是促进海岸带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单一开发项目的外部不经济性给海岸带公共物品资源和公众社会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弥补现行的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常规经济分析中较少考虑环境影响量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SO_2对兰州市主要绿化树种形态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是兰州市面临的最严峻环境问题之一,依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特性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对兰州市6种常见的绿化树种进行SO2静态人工熏气实验,观察其形态症状变化。结果表明:臭椿、大叶黄杨、毛白杨对SO2具有很好的抗性,国槐对SO2具有中等抗性,圆柏、雪松可作为SO2污染的指示性植物。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地表河流硝酸盐氮来源的氮氧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有效防治城市地表河流硝酸盐氮的污染并进行针对性水体治理,利用δ15N和δ18O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北京城区地表河流硝酸盐污染进行了溯源。选取北京9条河流的10个监测点,分析了硝酸盐氮污染的浓度分布特征,并运用MAT253氮氧双同位素技术解析了硝酸盐的各种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地表河流硝酸盐氮污染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加重,上游8个监测点的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在0.7~3.4 mg/L之间,下游东护城河和通惠河2处硝酸盐氮的浓度均值分别达7.6 mg/L和7.0 mg/L。利用同位素质谱MAT253分析,得知北京城区地表河流δ15N值总体分布范围为-1.2‰~+28.88‰,δ18O值分布范围为+0.09‰~+6.62‰,依据δ15N和δ18O的特征范围,得出北京城区地表河流硝酸盐来源主要是粪肥和污水。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中下游水体氮磷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每月定期测定了位于三峡水库中下游的云阳、巫山、秭归和三斗坪段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结果表明:4个段面水质中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TN和TP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格局,分别在5月和7月达到最大值;NH4 N的季节变化则呈双峰格局,主要的峰值出现在7、8月,次要的峰值出现在3、4月。4个地点低水位期(3~8月)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都高于高水位期(9月~次年2月)。主要因为在低水位期,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大,入库流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入库的非点源污染和水库两岸农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水库水质与前两期蓄水后的水质变化不大,水质仍然保持良好,高水位期为Ⅲ类水质,低水位期为Ⅳ类水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路面降雨径流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2010年雨季对重庆市3场降雨时段的地表径流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重庆市路面降雨径流过程特征与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时间对不同水质参数初始冲刷的影响,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区分出路面径流的潜在污染源.结果表明,3场降雨径流的COD、TP和TN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分别为60.83~208.03、0.47~1.01和2.07~5.00 mg.L-1,超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是主要污染物;3次降雨事件中,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均提前或同步于径流量的峰值,并且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多数出现在产流10 min内;重金属Zn、Cu、Pb和Cd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呈锯齿状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区分出路面径流水质的2种潜在污染源:①机动车交通损耗和大气干湿沉降;②城市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